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自拟麻辛止嗽散治疗“新咳”验案举偶

日期:2023-09-07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669

1.王俊森 2.陈学忠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师承学员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规培医师,E-mail:shaw1105@live.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主任医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外感咳嗽多以风邪闭肺而致肺气失宣,症见咳嗽气急、咯白泡沫痰,陈学忠教授运用麻辛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新咳”,临床收效显著,故择4则验案以同道。

关键词:麻辛止嗽散、外感咳嗽、陈学忠

处方介绍

麻辛止嗽散乃陈师自拟方剂,由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而来,具体由麻黄绒、细辛、桔梗、枳壳、紫菀、百部、白前、苦杏仁、枇杷叶、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方中麻黄辛温,宣肺散寒而解表;细辛性善走窜,通彻表里,祛风散寒以助麻黄解表;紫菀、百部专入肺经,止咳化痰;桔梗宣肺化痰与麻黄、细辛共同宣发肺气;白前降气化痰,苦杏仁、枇杷叶降逆止咳,三者配伍肃降肺气;麻黄、细辛、桔梗、白前、苦杏仁、枇杷叶,六药协同,以复肺气之宣降;枳壳宽胸行气,解胸中之气滞;生姜、大枣补脾和胃,助营益卫。炙甘草合桔梗利咽化痰止咳,兼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外邪得散,肺气得以宣降则咳嗽止。

案例①:夏某,女,86岁。

主诉:咳嗽、咯痰3天。

现病史3天前,患者因感寒后出现咳嗽,咯白色泡沫痰,咽痒则咳,微恶寒、流涕。无咯血、痰血,无潮热盗汗。为求诊治遂于陈学忠教授门诊就诊。

诊见:咳嗽连声,咯白色泡沫痰,量少,痰黏稠不易咯出,伴有咽痛,无咯血潮热。神清,精神可,食纳可,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风寒袭肺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药:麻辛止嗽散

麻黄绒15g     细辛10g     桔梗20g     枳壳15g

蜜紫菀15g     蜜百部15g   白前15g     苦杏仁12g

枇杷叶15g     炙甘草12g   大枣30g     生姜3片

煎服法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二诊

诊见:患者自诉咳嗽已去八成,仅夜间少量咳嗽,咯少量白色泡沫痰,无恶寒发热。病已基本痊愈。

处理:前方麻黄绒、桔梗减至10g,继续予以3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此案患者因感寒后出现咳嗽,咯白色泡沫痰,伴见恶寒、流涕,乃风寒袭表而闭肺的表现,故选用麻辛止嗽散治之。二诊时患者咳嗽、咯痰明显好转,考虑此案患者高龄体虚,中病即止,遂减麻黄与桔梗此类宣肺之品的用量,防止过散肺气而伤正。

案例秦某,女,31岁。

主诉:咳嗽1周。

现病史1周前,患者因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咳嗽气急,伴见头痛、咽痛、低热(最该体温可达38℃),项背疼痛,自行服用感冒药后,头痛、发热好转,其余诸症未见明显好转。现为求诊治遂于陈学忠教授门诊就诊。

诊见:咳嗽、气急,咯少量白痰,咽痛,项背疼痛,口不干、不苦,诉今晨测得体温正常,无明显头晕目眩、恶寒发热、胸闷气喘等症,纳眠一般,二便调,舌边浅齿印,舌淡红,苔薄白,脉数。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风寒袭肺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药:麻辛止嗽散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麻黄绒10g     细辛10g     桔梗30g     枳壳15g

蜜紫菀10g     蜜百部10g   白前10g     苦杏仁10g

枇杷叶15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酒黄芩15g

射干10g      桂枝15g     赤芍15g     葛根100g

生姜3片

煎服法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二诊

诊见:咽痛、项背痛较前明显改善,咳嗽程度较前改善,现咽痒咳嗽,咯痰少。

处理前方去桂枝、赤芍、葛根,加以全蝎3g祛风解痉,继续予以3剂。

电话回访患者诉服用前方后,咳嗽、咽痒等症好转,基本不咳。

按语:

此案患者因感染新冠出现咳嗽气急,伴见头痛、咽痛、低热等表现,患者自行服用感冒药后头痛、低热好转,但咳嗽气急与咽痛未见明显改善,考虑表解不彻而余邪未尽,肺气失于宣肃,故选麻辛止嗽散为主方。患者咽痛明显,故重用桔梗以取桔梗甘草汤之利咽化痰,加以射干助桔梗利咽。患者因感染新冠、发热后,加用黄芩以清里热以防邪留于内。风寒客于太阳经输,故见项背疼痛,故加用桂枝、赤芍、葛根取其桂枝加葛根汤之解肌舒筋。二诊咽痒导致咳嗽不适,考虑风邪余留至咽喉不利,加以全蝎以祛风解痉。

案例彭某,女,41岁。

主诉:咳嗽2周。

现病史2周前患者因外地出差,路途奔波不慎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白泡沫痰,因工作原因未予以重视,5天前咳嗽、咳痰加重,咳嗽时伴见气憋感、稍有气短,咽痒不适。为求诊治遂于陈学忠教授门诊就诊。

诊见:咳嗽,咯白泡沫痰,咳嗽时伴见气憋感、稍有气短,咳嗽影响夜间睡眠,咽痒不适,无明显恶寒发热、胸闷气喘等症,食纳可,夜眠欠佳,二便调,舌淡稍暗,苔薄黄,脉浮。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风寒袭肺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药:麻辛止嗽散加味

麻黄绒10g     细辛10g     桔梗20g     枳壳15g

蜜紫菀10g     蜜百部10g   白前10g     苦杏仁10g

枇杷叶15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全蝎6g

酒黄芩15g     射干10g     生姜3片

煎服法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后电话回访,患者诉前方第一剂尚未服完,咳嗽程度明显改善,两剂服完后,咳嗽、咯痰以及其余诸症基本缓解,现基本不咳。

按语:

此案患者以咳嗽、咯白泡沫痰为主要主症,首先考虑风寒致病,伴见咳嗽时气憋感、气短不适,考虑风寒闭肺,肺气宣降失司,故选用麻辛止嗽散为主方。患者咽痒不适,加以射干以消痰利咽。患者患病期间咳嗽有加重情况,不排除复感外邪或邪气入里的可能,加用黄芩清里而防邪气深入。夜间患者咳嗽剧烈影响睡眠,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夜间天时阴气重而阳气衰,故见咳嗽加重,加用全蝎以祛风解痉镇咳。

案例陈某,女,60岁。

主诉:咳嗽1周。

现病史:患者于1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白泡沫痰,夜间咳嗽加重并影响睡眠,无明显恶寒发热、胸闷气喘等症,为求诊治遂于陈学忠教授门诊就诊。

诊见:咳嗽、咯白泡沫痰,晨起咳痰颜色稍黄,夜间咳嗽加重并影响睡眠,咽痛,出汗明显,无明显恶寒发热、胸闷气喘等症,食纳可,夜眠欠佳,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风寒袭肺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药:麻辛止嗽散加味

麻黄绒10g     细辛10g     桔梗30g     枳壳15g

蜜紫菀10g     蜜百部10g   白前10g     苦杏仁10g

枇杷叶15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全蝎3g

酒黄芩10g     射干10g     桂枝12g     白芍15g

生姜3片

煎服法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二诊

诊见:服用前方后至昨日咳嗽、咳痰、出汗及咽痛情况明显好转,因昨日受凉后咳嗽较前反复,现有咽喉痰粘不适。

处理桔梗减少至20g,全蝎加至6g,加以僵蚕10g,继续予以3剂。

三诊

诊见:咳嗽频次较前明显好转,现痰粘色黄不易咯出,用力咳痰后出现胸骨后疼痛不适,咳痰结束后疲乏不适。

处理:前方僵蚕加之15g,加以地龙15g,化橘红15g,南沙参30g继续予以3剂。

四诊

诊见:咳嗽明显好转,疲乏较前好转,现稍有咽痰不适,偶咳几声,痰少色白,咯出痰后咳即止。

处理:前方加以西青果10g清热利咽生津,继续予以3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本案患者在咳嗽、咯白泡沫痰为主要表现的基础上,兼有咽痛、出汗的情况,故在麻辛止嗽散的基础上加以桂枝、白芍取其桂枝汤以调和营卫。重用桔梗而取其桔梗甘草汤之利咽化痰,加用射干以助桔梗利咽化痰。患者夜间咳嗽剧烈,故加用全蝎祛风解痉镇咳。晨起咳痰色黄,考虑外邪有入里化热之势,加用黄芩清里热以防邪气深入。二诊时前症基本好转,但因受凉复感外邪,咳嗽反复,伴见咽喉痰粘感,故全蝎加量,加用僵蚕以增全方祛风化痰止咳之效。三诊出现痰粘而色黄,僵蚕加量,加用地龙、化橘红增强清热化痰之力。正邪相争,正气有所亏耗,故见咳痰后疲乏不适,加用南沙参益气扶正而不滋腻。四诊时患者咳嗽、咳痰基本好转,但见咽喉痰阻不适,不排除咽炎可能,加用西青果利咽。

小结

《灵枢·百病始生》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患者新发咳嗽,多有风寒伤于肺,宣降失常所致。陈师在临床中常以麻辛止嗽散治疗“新咳”,其主症有咳嗽、咯白泡痰,气急、气憋感等表现。在此基础上,若咳嗽痰多、痰粘者,考虑痰浊雍盛则加化橘红以理气化痰。若咯痰颜色偏黄者,考虑外邪入里化热则加用黄芩以清里热;若咳嗽剧烈,夜间不能正常休息者,考虑风邪雍盛导致,则加全蝎祛风解痉镇咳;若咽痛、咽痒、咯痰不爽等,考虑外邪侵袭导致咽喉不利则重用桔梗并加射干利咽化痰;若怕冷严重者,考虑素体阳虚或阳气受损则加附子以扶阳祛邪;若乏力明显者,考虑邪伤正气则加南沙参益气扶正,南沙参空松而肥,气味轻清,补而不腻且兼有化痰之效;若出汗明显者,考虑表虚营卫不和则加以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若项背僵痛则,考虑风寒束表、太阳经输不利则加桂枝、白芍(若出汗不明显者则换用赤芍)、葛根以舒筋解肌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