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运用苓桂术甘汤合甘草干姜汤治疗流涎验案1则

日期:2023-07-28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975

   肖柯1,陈学忠2

1.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双流 610200;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患者王某,男,45 岁,以反复夜间流涎3年余”就诊。中医诊断:流涎。辨证属脾阳虚,痰饮内停,治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以苓桂术甘汤合甘草干姜汤治疗。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汤;流涎;医案 

某,男,45岁,2023年6月13日初诊。

 患者以反复夜间流涎3年余”为主诉来诊,患者3年多来反复出现夜间睡觉时嘴角流涎,打湿枕头,伴有头晕沉、眼花、恶风,吹风后前额胀不适,咯白色粘痰,晨起时明显,汗多,无口苦口干不适。自述抽血检查提示血脂高,甘油三酯大于12.0mmol/l。纳眠尚可,长期大便不成型,每日一次,时有小便不尽感。未治疗,今日患者为求诊治,遂寻求陈老。

刻下症:神不佳,面色晦暗,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红白苔,脉沉细。

查体:无特殊。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流涎(脾阳虚,痰饮内停)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选方: 苓桂术甘汤合甘草干姜汤

用药:桂枝30g   干姜30g   茯苓30g   炒白术30g   

 炙甘草15g    

      12  每日一剂,水煎取汁600ml, 1日3次,饭后温服

2023年7月4日患者二诊,诉夜间流涎减轻,头晕沉恶风改善,汗多,纳眠可,大便不成型。原方茯苓加至60g,余不变.继服12剂。

2023年717日患者三诊,诉夜间流涎不明显,头晕沉恶风明显好转,纳眠可,大便成型,每天一次。患者诉血脂高,希望通过中医药降血脂。前方加泽泻30g,继服12剂。

讨论:

流涎在《内经》中称“涎下”,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称:“口吐涎”,小儿口中流涎,则名“滞颐”,如《诸病源候论》说“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现代医学认为睡觉时流涎病因可能为:睡觉姿势不对、⼝腔卫⽣不良、⼤脑兴奋过度、⾯神经炎或中风、药物因素等。中医五行学说中五液之一涎出于口,口为脾之窍,故曰“涎为脾之液”。中医认为,成年⼈流涎,是脾胃功能失调的⼀种表现。若脾胃虚寒,水液不化,冷涎上逆则口淡乏味,泛恶涎多;若胃火炽盛,热灼津伤则口燥涎少;若胃有停食、虫积或湿热蕴结,则常见口角涎液自流,入睡尤甚,小儿更为常见。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方。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作用。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方中茯苓甘淡健脾,淡渗水饮,引逆气下行;桂枝辛甘温,通阳化气,降逆平冲;白术甘苦温,健脾利水,燥湿化饮;炙甘草益气健脾。本方甘能补脾,淡能利饮,苦能燥湿,辛温能通阳,方性平和。

  甘草干姜汤,出自《伤寒论》方。组成: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具有辛甘化阳,温中散寒,温阳肺胃。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误用桂枝汤解表之后,出现咽中干,烦躁吐逆,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反复夜间睡觉时嘴角流涎,长期大便不成型,晨起咯白色痰,结合患者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红白苔,脉沉细。考虑患者为阳虚体质,脾阳虚水液运化失常,痰饮内停所致。患者头晕沉、恶风,考虑痰饮上逆,阳虚不固所致。中医辨病辨证属于流涎(脾阳虚,痰饮内停)。予以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治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湿。方中桂枝辛甘温,通阳化气,茯苓甘淡健脾,淡渗水饮,炒白术甘苦温,健脾利水,燥湿化饮;炙甘草益气健脾,加干姜即甘草干姜汤,温中散寒化饮。全方共五味药物达到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功效。患者一诊后流涎症状减轻,头晕沉恶风改善,大便仍不成型。二诊中加重茯苓用量,加强健脾利湿作用。三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患者血脂高,加泽泻利湿化浊降血脂。师父常教导我们,学习中医一定要理论自信,要学好中医经典。临床治病要辨证准确,用药精简,不搞大包围。此病案师父仅用寥寥五味药,却解决了患者三年多来的困扰,值得我辈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