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患者晏某某,女,64岁。因“气短、乏力1月”就诊。中医诊断:气短。辨证属于气虚下陷证。予以升陷汤治之效果显著。
关键词:气短 气虚下陷 升陷汤 陈学忠
医案:患者晏某某,女,64岁,2023年6月20日初诊。
主诉:气短、乏力,伴腹胀1月。
现病史:患者近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气短、乏力,喜叹长气,伴腹胀,下午及晚上明显,口干,纳差,无胸闷、胸痛,睡眠可,大小便正常。
现病史:有高血压,平素口服降压药物具体药名不祥,血压控制可。
刻症:患者气短、乏力,喜叹长气,伴腹胀、纳差、口干,无嗳气反酸,无口苦、腹痛、腹泻,大小便正常,舌体胖大,浅齿痕,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气短
辩证:气虚下陷证
治法:益气升陷
处方:升陷汤
人参30g 黄芪30g 升麻15g 柴胡15g
桔梗15g 知母10g
5剂,水煎服 1日1剂,1日3服,每次150ml。
二诊:2023年6月27日,患者诉服药后气短、腹胀、口干有所改善,仍觉乏力。舌体略胖大,苔薄白,脉沉细。
效不更方,上方黄芪加量为80g,具体处方如下:
人参30g 黄芪 80g 升麻15g 柴胡15g
桔梗15g 知母10g
5剂,水煎服 1日1剂,1日3服,每次150ml。
三诊:2023年7月4日,因患者突然出现腰痛住院不能亲自面诊,家属代诉:患者气短、乏力及腹胀症状明显好转,口干减轻,饮食也好转,要求继续开中药巩固治疗。因患者腰痛在上方基础上加葛根100g舒经止痛,同时具有升阳、生津的作用,具体药物如下:
人参30g 黄芪80g 升麻15g 柴胡15g
桔梗15g 知母10g 葛根100g
5剂,水煎服 1日1剂,1日3服,每次150ml。
讨论:
“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应升不升,反而下陷所表现的证候。症状可见: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仲,或神昏健忘,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
“升陷汤”出自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大气下陷证的代表方剂。其所述之“大气”,实为《黄帝内经》之“宗气”。升陷汤化裁于李杲的补中益气汤,从补中益气汤方中选取黄芪、升麻、柴胡三味益气升陷的主药,加上知母和桔梗,创制了升陷汤。升陷汤从药味上少于补中益气汤,但其治疗范围却广于补中益气汤,实因二方立意不同。补中益气汤专攻于脾胃气虚,但升陷汤所升举的“大气”,除了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气外,还有肺呼吸之清气。而“大气”的内涵不仅比脾胃之气更广,其作用范围和重要性也要大于水谷之气。
升陷汤秉承《素问·至真要大论》“下者举之,结者散之”的治疗原则。《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升陷汤,以黄芪为主者,因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唯其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在原文中记载了其加减之法,“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或再加山萸肉(去净核)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钱半,或倍作二钱”[1]。
升陷汤所主治病种,在现代临床可见于呼吸及循环系统多种疾患,如呼吸功能低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肺不张,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等等。
此案中,因考虑患者气陷较重,气陷乃气虚之渐,因此遵从原方加减原则中,加用了人参,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宗气得补,下陷之气得以提升。陈老在诊疗时,抓住了患者气短、喜叹大气,舌胖大,脉沉细的临床特点,辨证为气虚下陷,且患者腹胀以下午及晚上明显,符合下午阳气开始逐渐衰退的特点,口干因津液不能随气上潮所致,确实辨证非常精准,药物精简,但疗效确切。陈老常教诲学生要中医理论自信,用药不在多少,关键在辨证准确,非常值得我们临床学习!
参考文献:《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原一、二、三期合编第四卷-治大气下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