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自拟项痹方治疗痹症一例

日期:2023-07-11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331

1.王俊森 2.陈学忠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师承学员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规培医师,E-mail:shaw1105@live.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主任医师,E-mail:sccd865@sina.com

案例

覃某,男,53岁,2023年06月19日初诊。

主诉反复出现手指麻木1+月,加重伴颈肩部僵痛1周

现病史:1+月前,患者反复出现手指麻木不适,偶有左侧腰部胀痛,伴见左侧足趾端麻木不适,患者上诉症状在伏案工作后加重,休息后稍缓解,患者未予以重视,未进行相关诊治。1周前,患者上诉症状加重,伴见颈肩部僵痛不适,自行休息缓解不明显。

为求诊治遂于陈学忠教授门诊就诊。

诊见:双手指及左侧足趾麻木不适,颈肩部僵痛,左侧腰部胀痛,无头晕、头痛、黑朦,无心慌、胸闷,无下肢疼痛及脚踩棉花感等症,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稍红,苔白,脉沉。

中医诊断:痹症

辨证:风寒湿痹

治法: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方药:自拟项痹方

葛根150g    桂枝25g   赤芍15g   川芎15g   

羌活15g    姜黄15g   炙甘草15g  威灵仙15g

络石藤30g   川牛膝30g  防己30g   生姜3片

煎服法:5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2023年06月26日二诊

诊见:诉颈肩部僵痛及腰部胀痛明显好转,手指及足趾麻木较前缓解,稍有腹胀不适。

处理前方加大腹皮30g行滞消胀,继续服用5剂以巩固疗效

后随访,患者诉颈腰部疼痛、手足麻木及腹胀不适均明显好转。

按语:

痹症主要病机为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导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失畅,“不通则痛”,发为痹症。《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痹症可从邪气偏盛辨证论治,而发病的长短需辨正虚程度而论治。

此案患者病程短,起病急,发病主要以邪实为主,感受风湿寒邪,痹阻四肢经脉可见手足麻木,痹阻颈肩部者则见颈肩僵痛,痹阻腰部则见腰部胀痛。患者痹痛特点从行痹、痛痹以及着痹不易区分,陈学忠教授选用自拟项痹方以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获得显著疗效。

自拟项痹方为桂枝加葛根汤去大枣、白芍易赤芍加川芎、羌活、姜黄、威灵仙、络石藤、川牛膝、防己而成。桂枝加葛根汤出自《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囗囗,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自拟项痹方中重用葛根升津解肌,配合桂枝疏解太阳经输。赤芍散瘀滞而止痹痛。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之气药”,活血行气止痛,威灵仙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络,为风药之宣导善行者,治疗风寒湿邪留滞经络之要药,二者药力通行上下。头为诸阳之会,其位最高,非风药不能上达,颈项在头部之下,故用羌活祛风湿止痛,羌活善行上焦,能直上颠顶,横行肢臂,药力上行。姜黄辛散温通,外散风寒湿邪,内入血入气而通经活络,故活血行气使瘀滞通而痛解,姜黄配伍羌活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防己辛能宣散,苦寒降泄,祛风除湿而通络止痛,川牛膝甘苦,逐瘀通经且兼强筋骨之能,二者药力下行。络石藤苦寒善走经脉,通达肢节,祛风通络止痛。生姜、炙甘草和脾胃而调和诸药。二诊加以大腹皮以增强全方行滞消胀之功。

在此案诊治过程中陈学忠教授告诉我等,项痹方第一要义为重用葛根,葛根、苡仁、山药之类,药食同源,只要辨证准确,用量大而功力专,方显奇效。第二要义是此方姜黄若能用片姜黄为最佳,陈学忠教授讲到“片子姜黄走肩胛”,片姜黄治肩臂痹痛较姜黄佳[1]。陈学忠教授告诫我等,临证处方中“理法方药”要明确的同时也要把握剂量的选择,同一种药的不同的剂量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故多读经典,多临床,多跟师学习方可在临床中得心应手。

[1]郁金、姜黄及片姜黄异同----《中华临床中药学》

郁金为植物温郁金、姜黄等的块根,姜黄为姜黄的根茎,片姜黄为温郁金的根茎。三药的植物来源关系密切,为同科属植物。功效也有相似之处,均能活血行气。其不同之处在药性上,郁金性寒,而姜黄、片姜黄则性温;郁金凉血清心,利胆退黄之功较优,而姜黄、片姜黄则温通经脉经络,治风湿痹痛较优;而且姜黄之活血功效较郁金强,为“破血”之品。而姜黄与片姜黄之别在于姜黄多用治心胸胁腹之气血瘀滞诸痛;片姜黄则以治肩臂痹痛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