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灵(德仁堂师承班,E-mail:1114607532@qq.com)
陈学忠(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心悸2+年、头汗6+月,伴口苦、咽干、胃部胀满,予以“柴龙二号”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陈学忠 心悸 柴龙2号
主诉:心悸2+年、头汗6+月。
现病史:患者任某,女,54岁,于2023-05-23初诊。自述心悸2+年、头汗6+月,活动后出汗明显,伴口苦、咽干、稍咳,胃部胀满、稍隐痛,下肢怕风,眠差,无反酸烧心等不适。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略暗,薄白黄苔,脉细弱,二便如常。
诊断:心悸 (阴阳失调 肝胃不和)
治则:调和阴阳、安神定悸,疏肝和胃
方药:柴龙2号加减
柴胡15g 桂枝15g 龙骨30g 牡蛎30g
首乌藤30g 代赭石30g 浮小麦40g 党参30g
黄芩10g 法半夏15g 白芍15 茯苓15
远志15g 石菖蒲15g 生姜3片 大枣30g
炙甘草15g
5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一次150ml。
二诊:2023-06-06:患者自诉心悸及头汗较前明显改善,睡眠较前改善,胃部胀满隐痛较前明显减轻,下肢怕风较前改善,未再诉口苦、咽干、咳嗽,诉颈项部强痛不适,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略暗,薄白苔,脉细弱,二便如常。患者很是高兴,并向陈老表达感谢。
方药:柴龙2号+葛根60g(颈项强痛)
柴胡15g 桂枝15g 龙骨30g 牡蛎30g
首乌藤30g 代赭石30g 浮小麦40g 党参30g
黄芩10g 法半夏15g 白芍15 茯苓15
远志15g 石菖蒲15g 生姜3片 大枣30g
炙甘草15g 葛根60g
病案分析:
心悸,证名。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出《伤寒论. 辫太阳病证并治》,简称悸。或谓怔忡,或谓重症为怔忡。现代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患者54岁女性,《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提到“女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阳气阴血虚衰,脏腑阴阳失调,心神失养,则发心悸,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则头汗、下肢怕风。阴阳失和则眠差。《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汗为心之液”,过多的汗出会导致津液的损伤,津血同源,津液的流失可加重心悸。其舌体胖、质淡、脉细弱,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则出现胃部胀满、隐痛,肝木乘脾则口苦、咽干。予以柴龙2号,既可调和阴阳、养心安神定悸,又可疏肝和胃。
“柴龙2号”方是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由柴胡、龙骨、牡蛎、人参、生姜、桂枝、茯苓、半夏、黄芩、铅丹、大黄、大枣十二味药组成)、茯神丸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加首乌藤、代赭石)形成的。此患者方中包含了柴胡甘草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茯神丸、甘麦大枣汤。方中龙骨、牡蛎、代赭石纯阴之品潜镇固涩,合桂枝甘温共凑调和阴阳、重镇安神之效。白芍敛阴止汗,缓急止痛。党参益气助阳,合远志、茯苓、石菖蒲、首乌藤取其茯神丸养心安神、益智定悸之意。浮小麦敛阴止汗,合甘草、大枣取其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意。柴胡、黄芩、法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疏肝和胃,葛根生津解肌活络。
跟随陈老学习期间,屡见陈老用柴龙系列方药治疗不寐、心悸、郁证、汗证、更年期综合征等病证,均取得较好疗效。感谢陈老为我们临床用药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