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雅萍 2.陈学忠(1.大邑望县中医医院;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作者简介:刘雅萍,女,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教授传承工作室大邑师承班学员,大邑望县中医医院内三科住院医师。
摘要:患者阳虚自汗1月余,诊断为汗证,辨证为营卫不和兼阳虚证,陈老选用桂枝加附子汤,调和营卫,温阳敛汗,疗效显著。
关键词:桂枝加附子汤,阳虚自汗
余某,男,84岁,2023年4月21日初诊,
主诉:乏力伴自汗出1月余
现病史:患者1月前外出贩卖皮蛋时,遇冷受风后出现自汗,伴有乏力,曾就诊于当地卫生院口服药物治疗,但疗效欠佳,患者仍间断自汗,乏力、双下肢无力明显,患者虽自述无明显恶风,怕冷等症状,但就诊时天气转暖,患者仍穿较多衣物,家属诉患者夏天炎热时仍穿秋衣秋裤。饮食、二便如常。查体:舌胖大苔薄白,脉滑。
中医诊断:汗证
辩证:营卫不和兼阳虚证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敛汗
方药:桂枝汤加减
桂枝10g 白芍20g 附子15g 大枣15g
生姜15g 炙甘草10g 党参20g
2023年4月26日,患者服药3付后自汗减轻一半,出院后带药6付,后电话随访,患者自汗、乏力明显减轻。
讨论
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衡、皮肤腠理开阖失司等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自汗、盗汗,其中睡时汗出、醒后自止者为盗汗,白昼汗出者为自汗。西医学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风湿热等都可出现多汗表现。现代医学,常使用口服抗胆碱药、局部使 用氯化铝溶液或吡咯糖酯、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离子导入、局部微波、局部手术和内窥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术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但也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对于汗证,中医药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有一定的认识,《内经》有云,阳加于阴,谓之汗。使用中医药治疗汗证,不仅副反应较少,且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例患者外出受风时出现自汗,迁延1月不愈。伤寒第54条中有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即愈,宜桂枝汤。”本例患者虽发病时无发热,但因其发病时感受风寒之邪,表邪未解,属营卫不和之象,伤寒第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着,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此条原为太阳病发汗不当所致,本例患者虽自述无明显恶风恶寒、四肢拘紧等表现,但常年身穿厚衣,且已过七七之年,阳气已衰,故陈老选用桂枝加附子汤为主方,调和营卫,温阳敛汗。方中,桂枝为君药,意在补阳、通阳、通经络,祛在表之风邪。芍药益阴敛营,收涩外泄之营阴。生姜辛温既可助桂枝补阳,又可助桂枝解表。炙甘草、大枣、党参益气补脾和胃兼以生津。选用大热之附子,温补卫阳。
方中药味虽少,但患者服药3付后,自汗即减轻一半,出院后再服6付,患者自汗大减。陈老谨守病机,辨证准确,用药精简,值得我们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