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平凤 2.陈学忠
(1.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规培医师;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摘要: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后盗汗3+周,诊断为盗汗,辨证为太少枢机不利,营卫不和,陈老以柴胡桂枝汤,疏利太少气机,调和营卫,取得十分理想的疗效。
关键词:盗汗、太少枢机不利、营卫不和、新型冠状病毒、柴胡桂枝汤、陈学忠
病例:
钟某,女,58岁, 2023年05月25日初诊
主诉:盗汗3+周。
现病史:3+周前,患者不慎感染新冠,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予以对症治疗后,发热,咳嗽,咳黄痰好转,但夜间入睡后汗出明显,可湿透寝衣,醒后汗自止,为求诊治故前来就治。诊见:夜间入睡后汗出甚,白日或活动后汗出不明显,不畏风,无恶寒、畏热。偶咳嗽,咳黄痰,伴胸闷气紧,口干口苦,纳眠一般,二便调。舌淡红,浅齿印,苔薄白略黄,脉浮。
中医诊断:盗汗
辨证:太少枢机不利,营卫不和
中医治法:疏利太少气机,调和营卫
方药:柴胡桂枝汤
柴胡15g 桂枝15g 白芍15g 法半夏15g
酒黄芩15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党参段30g
生姜3片
3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早中晚分服用
2023年06月01日 二诊:患者面带悦色,十分兴奋,惊呼“陈老师的药效果太好了”,诉前方当日服用2次后,当晚汗出明显好转。现咳嗽、口苦好转,但仍感胸闷气短、口干,舌淡红,略胖大,浅齿印,苔薄白,脉浮。予前方另加桔梗、黄芪,与柴胡等共奏“升陷汤”之意,以益气升陷,解胸闷气短之症。具体方药如下:
柴胡15g 桂枝15g 白芍15g 法半夏15g
桔梗15g 酒黄芩15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党参段30g 黄芪15g 生姜3片
3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早中晚分服用
2023年06年07日 三诊:患者诊时十分高兴,感叹“陈老师的药太经典了,吃完药后太舒服”。现夜间汗出好转,胸闷气短好转,无咳嗽、咳痰,舌淡红,略胖大,浅齿印,苔薄白,脉略浮 ,本次效不更方继续予前方3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自汗与盗汗均属于中医学的汗证范畴,二者均始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云:“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云:“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早在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二者做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一般而言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如虞持《医学正传》所言:“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发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因此对于二者的治法也有不同,阳虚自汗应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为原则,阴虚盗汗应以滋阴降火、补血养心为原则,如《医学正传》言“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临证指南医案》言“故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宜补阴以营内。”
患者以夜间汗出明显,白日或活动后汗出不明显,因此辨病为盗汗。而该患者不畏风,无恶寒畏热,无典型阴阳偏衰表现,难以辨是阴证还是阳证。正如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曰“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结合病史,该患者3+周前感染新冠,咳嗽、咳黄痰,舌淡红,浅齿印,苔薄白略黄,脉浮,可辩证为太少枢机不利,营卫不和证,治以柴胡桂枝汤,疏利太少气机,调和营卫。
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一个经典方,又名柴桂各半汤,是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方中柴胡、黄芩疏肝胆之郁,调中枢之气;桂枝、白芍益气敛阴,调和营卫;半夏、生姜降逆和胃;党参、大枣扶助正气,祛邪外出。
大抵治疗盗汗,多用龙骨、牡蛎,浮小麦等敛汗之品,而陈老并未用之,追问病史,患者因感受外邪后出现盗汗,伴见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口干口苦,为太少合病,由邪侵半表半里,表里不和所致,因此急用收敛之品,恐有闭门揖寇之失。正如《伤寒明理论》曰:“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是由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也.何者?若邪气一切在表,干于卫则自然汗出也,此则邪气侵行于里,外连于表邪,及睡则卫气行于里,乘表中阳气不致,津液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觉则气散于表而汗止矣”故用柴胡桂枝汤太少同治,解表合理,以复人体上下升降,表里出入之机,营卫调和则汗出自止。
本次取《伤寒》方治之为效,实者为伤寒辨病辨证之功。方药遂简单,但十分显效,可见辨证之精准为中医临床诊治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