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嘉1 陈学忠2
1、作者简介:张宏嘉,女,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610031,E-mail:1837406162@qq.com
2.陈学忠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传承班指导老师、四川成都 610000,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林××,女,76岁,因“失眠4年+”就诊。中医诊断:不寐、心悸:气血阴阳亏虚 心脉失养 用炙甘草汤加减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不寐、心悸 炙甘草汤 陈学忠
医案:
林xx,女,76岁。2023月04月03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醒后不易入睡,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自觉心跳不好,心慌、心悸、口干、口苦、精神欠佳,伴双下肢乏力,纳可,二便调,舌胖大,质略红暗,苔薄黄,脉沉结代。无头晕、头痛,无反酸、烧心、胃脘痛,无咯痰等不适症状,既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患者因失眠查出室早1107个,心率不齐,症状持续未缓解。故今求诊于陈老处。
诊断:中医诊断:不寐、心悸
证型:气血阴阳亏虚,心脉失养
治法:气血阴阳并补,宁心安神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30g 桂枝30g 茯神30g 远志15g
酸枣仁15g 甘松15g 火麻仁10g 龙骨30g
麦冬15g 五味子12g 首乌藤30g 人参15g
生地黄40g 生姜3片 大枣30g
用法:4剂,水煎取汁600ml,每次150ml,一日三次,饭后温服。
二诊:04月17日,患者精神明显好转,诉服前药一剂之后就明显觉得舒服了,喝完药现在睡眠比之前好多了可以睡8个小时,心慌的感觉也减轻了,早搏次数减少,双下肢乏力减轻,虽然仍有早搏,但自觉心悸症状基本消失。脉沉、脉结代较前明显缓解,舌胖大,苔略黄,效不更方,续用前方5剂巩固。
2023年05月02日电话随访患者,诉前症皆好转,余无不适。
讨论:患者系老年女性,久病气血亏虚,不能濡养心阳,心阳不振,长期睡眠质量差,心悸与失眠并见,互为影响,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结合病史特点,气血阴阳不足,故治以气血阴阳并补,注重养心、宁心,诸法皆在调节心脉失养,困扰患者的痼疾得以缓解,疗效肯定。
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缓急养心为君;桂枝温阳通脉;大枣益气补脾养心;《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故用生地黄滋肾阴养心血,龙骨镇惊安神,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诸安神药合用,神宁则脉平,重用安神药;甘松本为理气醒脾、温中开胃、散寒止痛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其对心律失常有较好作用;本方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共以温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等则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故一剂症缓。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失眠常伴有心烦或心悸、多梦易惊醒、健忘、神疲等症状。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该方原载于《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本方常用于治疗心悸[1]、心律失常[2]、虚劳性心悸[3]、风心病[4]及营阴耗损、营卫失运之顽固性失眠[5]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别名复脉汤,由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人枣组成。
陈老借鉴现代医学研究,使用甘松用于治疗心悸,不拘泥于古方古籍,肯定现代中医中药作用,值得我们学习。该医案充分体现陈老对于病因病机、用方遣药的精准把握,也启迪我等谨遵师训: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方能达到临证时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