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虹1,陈学忠2
1、作者简介: 陈泽虹,女,大邑望县中医医院,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大邑师承班学员,四川大邑,611330 E-mail:131205.311@qq.com。
2、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全国名老中医,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指导老师,四川成都,610000,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拔牙术后疼痛15天,中医诊断为牙痛,辨证属肾阳亏虚,虚阳上浮,陈老以潜阳封髓丹加味温肾潜阳,引火归元,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干槽症,肾阳亏虚,虚火上炎、潜阳封髓丹加味
医案:
陈某,女,53岁,系陈老大邑师承班学员。于2023年3月24日初诊。
主诉:拔牙术后疼痛15天。
现病史:15天前患者因牙痛在当地某医院口腔科就诊,诊断右下颌阻生牙、牙周炎,完善血常规、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后,在局麻下行阻生牙拔出术,拔牙后患处出现持续性疼痛,口服奥硝唑、头孢克肟、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抗感染止痛治疗,治疗5天后疼痛仍然未缓解,遂再次到口腔科诊治,发现拔牙处牙槽裸露,诊断为干槽症,给予彻底清创、缝合后患者右侧面部肿胀伴剧烈疼痛,疼痛以右侧耳部为中心放射至右侧下颌骨、颞顶部、枕后部、颈肩部,无发热;术后门诊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3.0g qd、替硝唑0.8g qd抗感染治疗,治疗5天后患者面部肿胀减轻,但疼痛仍然未见缓解,疼痛剧烈不能忍受,服用贝诺酯、芬必得等止痛药无效,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100mg后止痛效果仅能维持4小时,每晚凌晨2点因疼痛早醒,无法再入睡,苦不堪言,由于服用止痛药,胃脘部刺痛不适,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23年3月24日陈老处寻求治疗。
患者平素畏寒怕冷,夜间足心潮热,口干,冬季手足冰凉,以膝关节以下尤为明显,易发口腔溃疡。
刻见症:牙痛剧烈,疼痛以右侧耳部为中心并放射至右侧下颌骨、颞顶部、枕后部、颈肩部,伴局部沉重感,右侧颌面部肿胀,面色少华,纳差、乏力、怕冷、大便稀溏,每日2-3次,夜尿频,睡眠差,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牙痛
辩证:脾肾阳虚,虚阳上浮
治法:温肾潜阳,引火归元
方药:潜阳封髓丹加味
附 片 30g 久煎 盐黄柏 20g 醋龟甲20g 炮 姜20g
砂 仁 20g后下 肉 桂 10g 当 归12g 白 芷 12g
吴朱萸15g 炙甘草 15g
4剂 每1.5日一剂,水煎取汁 900ml, 1日 3次,饭后温服。
2023年 3月 31日患者二诊,惊呼疗效如神,诉当晚急煎药服用1次后,次日晨起即感疼痛减轻50%,疼痛范围缩小50%,局部沉重感明显减轻,自觉局部有温热感,疼痛能够忍受,患者当日即停止服用止痛药,单纯使用中药治疗,服用4剂中药后,患者自觉疼痛减轻90%,口腔科复诊见患处有肉芽组织生长,4剂服用完毕后,因自觉目前疼痛轻微,未再继续服药。
讨论:
干槽症是发生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引起的骨创感染,以拔牙后3~4天后出现剧烈持续性疼痛,并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顶部放射,局部淋巴结可有肿大压痛为临床表现,疼痛持续可长达十余日,一般镇痛治疗效果不佳。发病原因与创伤和感染及拔牙窝大是其主要病因,好发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长期吸烟的人群、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口腔卫生习惯差、未能及时清理食物残渣的人群、服用避孕药的人群多见。干槽症应与拔牙后疼痛相鉴别,拔牙后疼痛开始于拔牙后即日,疼痛多不严重,3~5天内消失;而干槽症则疼痛严重,疼痛持续可长达十余日,查体可见拔牙创面内牙槽窝空虚,有腐败变性的残留血凝块,触痛、肿胀明显,可通过临床表现进行鉴别。 因此,为了预防干槽症的发生,在拔牙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创伤,拔牙后应尽量缩小拔牙创口;拔牙前后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干槽症的治疗原则为彻底清创以及隔离外界对牙槽窝的刺激,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
干槽症在中医中无对应诊断,根据症状表现考虑为牙痈。牙痛在《内经》中称为“齿痛”,多与实火、虚热有关, 同胃、大肠、肾三个脏腑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牙齿和肾有密切的关系。该患者系中年女性,平素畏寒怕冷,冬季手足冰凉,以膝关节以下尤为明显,为阳虚体质,肾阳不足于下,虚阳上浮,面部、牙龈肿痛;阳气亏虚,鼓动无力,故见乏力;肾阳亏虚,失于温煦,故见怕冷,夜尿频多;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故见纳差,大便稀溏。患者系陈老大邑师承班学员,自行辨证为阳虚血瘀,拟用通窍活血汤+附片治疗。陈老辨证该患者临床表现为牙痛、面肿,表面似火像,但患者舌、脉俱属阴象,怕冷、大便稀溏此属阳虚阴盛,逼阳上浮、外越所现假火,治当扶其虚阳,潜降阴火,温肾潜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给予潜阳封髓丹加味治疗。
潜阳封髓丹由潜阳丹与封髓丹合并而成。方中附子大辛大热,大补真阳,以补真火而壮君火,为君药,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具有通阳助阴之力;炙甘草则补益中气,有伏火互根之秘;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砂仁辛温,能纳五脏之气归肾。炮姜温肾散寒,肉桂引火归元,交通心肾;加入当归活血养血生肌,白芷消肿止痛,吴茱萸散寒止痛。该方中用附子、肉桂以扶正助阳,砂仁以潜敛上越之虚阳,黄柏,取古人:“善治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义,坚阴伏阳。药物加减之间,也体现着陈老潜阳封髓之标本兼治,调和阴阳本义,故效如桴鼓。
临床诊疗中陈老善于应用补阳五法治疗疑难杂症,补阳五法为升阳、温阳、通阳、养阳、潜阳。升阳重在升脾阳,常用于中气不足,脾虚下陷,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温阳重在温肾阳,主要用于回阳救逆,治疗心肾阳气衰竭的阴寒重症,常用方剂为四逆汤;通阳目的不仅是“温”而更在于“通”,很多怕冷的人,并非阳虚,而是阳郁,阳气不能舒布体表而怕冷,温阳用附子为主,通阳则用桂枝,常用方剂当归四逆汤;养阳当温且柔,既可填精亦能养阳,常用方剂右归丸;潜阳法临床应用需辨虚实,实症宜镇潜,如肝阳上亢,常用方剂镇肝熄风汤,虚症当温阳与潜阳并用,引火归原,导龙入海,常用方剂为潜阳封髓丹。该病案为脾肾阳虚,虚阳上浮,故用温阳、潜阳之法以获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