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俊森 2.陈学忠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师承学员,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规培医师,E-mail:shaw1105@live.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主任医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绝经前后诸证在临床上多表现出现潮热、出汗、眠差等症,因个体体质差异而表现不同的证候类型,陈学忠教授分别从“调和阴阳、开郁和中”与“调和阴阳、补肾填精”两种思路论治验案两例,是对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最佳诠释。
关键词: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半夏泻心汤、二仙汤、潮热出汗、陈学忠
案例1:
乔某,女,49岁,2023年3月20日初诊。
主诉:潮热、出汗伴眠差2+年
现病史: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潮热、出汗,汗多可浸湿内衣,夜间眠浅易醒。患者既往2年前停经。患者为求诊治遂于陈学忠教授门诊就诊。
诊见:潮热、出汗,眠浅易醒,不欲饮食,食多腹胀不易缓解,打嗝,二便调,舌淡红稍暗,苔薄,脉沉细。
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
中医辨证:阴阳失调、中焦不和
治法:调和阴阳、开郁和中
方药: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柴胡15g 桂枝15g 白芍15g 法半夏30g
干姜20g 炙甘草15g 党参30g 大枣30g
黄连10g 龙骨30g 牡蛎30g 浮小麦60g
煎服法:6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2023年03月30日二诊
诊见:诉服用前方3剂后,潮热、出汗、食后胃胀及打嗝明显改善。夜眠易醒情况较前稍好转,不欲饮食较前好转,偶有心烦,诉前方口感稍辣,二便调,舌淡红稍暗,苔薄腻,脉沉。
效不更方,患者诉前方辣口,干姜减至15g,继续予以前方6剂以巩固疗效。
案例2:
王某,女,51岁,2023年03月08日初诊
主诉:潮热、出汗伴眠差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潮热、出汗(夜间明显),夜眠差。患者既往半年前停经。患者多方诊治未见明显好转,遂于陈学忠教授门诊就诊。
诊见:潮热、出汗,夜眠差,晨起口干,纳可,二便调,舌淡稍暗,苔白微腻,脉沉弱。
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
中医辨证:阴阳两虚、阴阳失调
治法:补肾填精、调和阴阳
方药:二仙汤加味
淫羊藿10g 酒仙茅10g 知母10g 生地黄30g
熟地黄30g 山药15g 牡丹皮15g 肉桂3g
盐黄柏15g 牛膝30g 龙骨30g 牡蛎30g
浮小麦40g 五味子12g
煎服法:4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2023年03月13日二诊
诊见:患者诉潮热、出汗明显缓解,睡眠情况欠佳,纳可,二便调,舌淡稍暗,苔薄微腻,脉沉弱。
效不更方,前方+砂仁、甘草、首乌藤,继续予以5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中医认为妇女在经断前后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绝经前后诸证”。女性的月经、生殖机能及衰老皆和肾气有密切的关联,女性七七之年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月经将断而至绝经,在此生理转折时期,受身体内外环境的影响,调整阴阳平衡的机能减弱、各脏腑及气血失调,致使肾阴亏虚不足、阳失潜藏,肾阳衰弱、脏腑经脉失于温养而发病。古籍并未对此病专篇记载,根据其症状可参考“脏躁”“百合病”等证治。
案1患者,因“潮热、盗汗”症见,又有中焦不和、气郁痞满的症状,结合患者舌脉,四诊合参,虽为阴阳失调为基,但为实像偏盛,故陈学忠教授选用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之。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乃柴胡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取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平补阴阳、潜镇固摄而调和阴阳;加浮小麦取甘麦大枣汤之养心安神而敛汗;易生姜为干姜,易黄芩为黄连取其半夏泻心汤之辛开苦降而除痞满。小柴胡汤虽为和表里之剂,亦疏理中焦气机之功;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故柴胡桂枝汤有补脾胃,和表里,通三焦,升津液,和阴阳之功能,陈学忠教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此方,皆获得满意疗效。
案2患者,以“潮热、盗汗”症见,结合患者舌脉,四诊合参,虚像表现明显,故陈学忠教授选用自拟二仙汤治之。
二仙汤出自《妇产科学》,药组成为:仙茅、淫羊藿(仙灵脾)、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有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之功。陈学忠教授取其二仙汤之仙茅、仙灵脾、知母、黄柏温肾阳而泻肾火之意。另加二地、山药、山萸肉、牡丹皮、怀牛膝、龙骨、牡蛎、肉桂、浮小麦而成。方中仙茅、淫羊藿补命门真火而益肾精;知母、黄柏清肾经虚热而滋肾阴;牛膝补肝肾而通经络配以辛热之肉桂而达引热下行之功;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取其六味地黄丸之三补;生地黄、牡丹皮清热散瘀而养阴;龙骨、牡蛎滋阴潜阳而安神;浮小麦、五味子益气养阴而敛汗。诸药合用共奏补火壮水、调和阴阳之功。陈学忠教授二诊加以砂仁、炙甘草配合原方中黄柏取封髓丹之意,《医理真传》“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
两则案例患者虽患同一种疾病,因个体体质差异表现出“阴阳失调、中焦不和”与“阴阳两虚、阴阳失调”两种不同的证候类型。陈学忠教授从“调和阴阳、开郁和中”与“调和阴阳、补肾填精”两种思路论治而显效,是对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最佳诠释,值得我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