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柴胡桂枝汤治疗汗证一例

日期:2023-02-25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1023

1.米婧 2.陈学忠

1.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规培医师;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摘要:一患者汗出1月,经收敛固涩药治疗后罔效,经陈学忠教授辨证论治运用柴胡桂枝汤3剂后收效明显。

关键词:汗证,柴胡桂枝汤,半表半里,调和营卫

病例:

梅某,男,84岁,于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2023年2月10日初诊。

主诉:全身汗出1月余。

现病史:患者曾因“反复咳嗽、咯痰、胸闷气紧5+年,加重伴发热2天”于20221215日于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因“重度营养不良”留置胃管,因“小便失禁”留置尿管,好转出院后留置胃管在位,拔除尿管。又因“反复咳嗽、咯痰、胸闷气紧5+年,加重伴小便淋漓1天”于2023年131日至我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入院诊断:“1.重症肺炎;2.泌尿道感染;3.高血压3级;4.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急性加重;5.多发性脑梗死;6.脑积水;7.重度营养不良伴消瘦;8.先天性大脑动脉瘤术后;9.前列腺增生”。家属诉患者自1215日发热后,出现全身汗出至今,夜间较白昼更甚,汗出如珠,每致衣被浸湿,3-4小时即需更换衣被,曾服“玉屏风散”后症状稍有好转,前医曾投“糯稻根、龙骨、牡蛎”类收敛之品罔效。

患者家属遂请陈学忠教授会诊。

追问病史,患者家属诉患者2月6日、2月9日曾发热,最高温度37.8°C。

现证见:神智尚清,现已无发热、咳嗽,见汗出湿衣,不恶寒而恶热,立春之初仅覆薄纱一层,汗液清透不黏。眠尚可,不能自主饮食,以鼻饲管进食,以尿管导出小便,小便色黄,尿管及尿袋可见絮状沉淀,大便干结,2-5日一行。口唇干燥,舌红裂,无苔,脉弦细。

辅助检查:小便常规:细菌2081/ul。

诊断:汗证

辨证:太阳少阳合病,枢机不利

方药:柴胡桂枝汤加减

北柴胡10g  酒黄芩15g   法半夏10g   南沙参40g    

桂枝12g   炒白芍30g   生姜10g    大枣20g

炙甘草10g  麦冬20g    天花粉15g   金钱草20g

白茅根20g

煎服法: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药尚未尽剂,家属诉患者未再大汗出,仅午后胸腹部稍有微汗,现盖薄被一床,小便呈清亮淡黄色,嘱其尽剂以巩固疗效。

2023年2月13日二诊

现证见:前方3剂服完后未再汗出如珠,现胸腹部仍稍有微汗,尿管已拔除,已自解黄色软便1次。口唇干燥,舌红裂,无苔,脉细弦。

辅助检查:小便常规:细菌119.7/ul。

方药:柴胡桂枝汤合麦门冬汤加减

     北柴胡10g   酒黄芩15g   法半夏10g  南沙参40g

桂枝12g     白芍20g    生姜10g   大枣20g

     炙甘草10g   麦冬40g    天花粉15g   金钱草20g

白茅根20g   山药50g    人参须20g

煎服法: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3剂服完患者未再出汗,精神较前好转,稍有口唇干燥。尿液清亮,色淡黄,大便2日/行。

讨论:本案老年男性,久病卧床,以不分昼夜之汗出如珠为主症,患者就诊时已无外感症状,但近期曾有两次发热,考虑邪未尽出,仍在半表半里,营卫失和,为太少合病,发为汗证,故拟方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在《伤寒论》中有两处提及: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阳,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该方由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组成,小柴胡汤可通调三焦水道、气机,和解少阳,以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方中柴胡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黄芩清泄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二者相配,可和解枢机,清解表里,法半夏燥湿降逆,合黄芩“辛开苦降”,人参补益肺脾,生姜生姜、大枣和胃气,甘草助参扶正兼调和诸药。桂枝汤“外证得之调和营卫,内证得之调和阴阳”, 以调和营卫,解肌辛散,以治太阳之表。方中桂枝解肌发表,芍药益阴敛营,桂芍相合调和营卫,生姜助桂枝解肌,大枣益气补中,炙甘草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兼调和诸药。

故本案以柴胡桂枝汤为主方祛少阳半表之邪,调和营卫,患者年老久病,舌红裂无苔,属伤阴之象,故以南沙参换人参以滋阴,合麦冬、天花粉为沙参麦冬汤辅滋阴清热之功,患者诊断为“泌尿道感染”,以导尿管导小便,小便色黄,故取“八正散”之金钱草、白茅根清热利湿。在药物用量上,白芍用量大于柴桂用量,收涩之力大于发散之力,取调和营卫之中敛汗之意,法半夏用10g以防燥而伤阴。

二诊患者大汗已止,仅胸腹部微汗,守方续用,患者年老久病,舌红裂无苔,考虑气阴两伤,故加人参须以扶正,加大麦冬用量,配以山药代替粳米,合前方半夏、人参、甘草、大枣方取麦门冬汤之意,以清养肺胃之阴。

本案虽为汗证,但属外邪未尽出,停留半表半里、营卫失和,对症选用柴胡桂枝汤而显效。陈学忠教授辨证之精准,经方运用之灵活,值得我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