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1 陈学忠2
(1、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 2、四川第二中医医院)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为全球公害,陈老运用中医药治疗新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临证时坚持寒温一统,辨证论治,三因制宜,活用经方,防治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该病传染性强,目前仍肆虐全球,给全世界人民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危害,目前西医以抗病毒、激素等治疗,虽然有效,但中医药优势也很明显,疗效显著,轻症能很快治愈,避免转换为重症,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因病机,不同医家有不同的认识。仝小林院士认为新冠肺炎当属“寒湿(瘟)疫”,是感受寒湿疫毒而发病。杨力教授则认为冬瘟湿疫而非火疫。刘景源教授认为是温热疫。郭海军教授归为寒湿热浊毒。刘清泉院长则认为:“湿毒”是新冠肺炎的核心。宋恩峰教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虚、毒、淤”。熊继柏教授认为其病机为“温热浊毒”。李佃贵教授则归为“浊毒疫”。周仲瑛教授主张,组方思路应以表里双解、汗和清下四法联用为主。陈老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独特的学术观点,特总结如下:
一、寒温一统,辨证施治
陈老认为,伤寒、温病虽属不同辨证论治体系,在外感病治疗中,不能厚此薄彼,应该根据临床实际,“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据四诊资料,灵活辨证论治,或经方,或时方,一切从临床实际出发,以效为先。并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于中医“天行时疫”范畴,又称“时行、瘟疫、疫疠、疫”,是感受疫疠之气引起的盛行性急性感染病。如《丹溪心法·天行时疫五》:“天行时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瘟疫。”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于“瘟毒上受”,基本病机演变是“湿困表里,肺胃同病,如遇素体肺有伏热者,则易邪毒内陷,变生厥脱”。故临证时采用寒温一体论,经方时方或先或后,或一齐使用,快速截断病情。为表里同病,三阳感邪者,予柴葛解肌汤解表清里;表邪未解,肠胃升降失司者,予柴苓汤和解少阳、利湿止泻;热郁三焦者,予升降散宣透三焦郁热;湿浊毒邪阻滞膜原者,予达原饮化湿利浊,畅达膜原;痰多者予豁痰丸合升降散,可兑入鲜竹沥以加强疗效。
案例举偶:
案一、杨某,女,53岁,旅加拿大华人,2022年7月3日网诊。
主诉:高热、咳嗽、痰中带血3天。
病史:病人6月初从国内到加拿大,3天前逛庙会后出现恶寒、发热,逐渐加重,现体温最高达40℃,伴口干口苦、全身肌肉酸痛、咳嗽、痰中带血丝,无胸闷及呼吸困难,无咯脓痰,行核酸检测提示新冠阳性,由于未达到住院标准,遂要求居家治疗,自服泰若、连花清瘟胶囊、饮水休息等对症治疗,病情无好转,遂网诊求治于陈老。
诊时症见:畏寒、高热,T39.5℃,全身肌肉酸痛,口干口苦,咳嗽咯清痰,痰中带血丝,咽痛,倦怠乏力,舌质淡胖,浅齿痕,苔白微腻,脉象不详,新冠核酸检测阳性。
中医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治法:解肌退热。
方药:柴葛解肌汤加味。
葛根60g 柴胡15g 黄芩15g 赤芍15g
桔梗30g 大枣30g 白芷15g 羌活15g
石膏30g 炙甘草15g 生姜3片
2付,每剂煎取600ml,每日一付,每日三次,每次200ml。
二诊:2022年7月5日,全身酸痛缓解,恶寒发热减轻,但体温仍波动在38∽40℃,出现腹泻,为稀便,咳嗽加重,痰中血丝增多,小便少,无腹痛,无脓血便,精神尚可,余症同前,予调方,予柴苓汤合升降散加味。
柴胡20g 桂枝15g 党参30g 黄芩15g
法半夏15g 茯苓30g 泽泻15g 猪苓15g
白术30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蝉蜕15g
僵蚕10g 姜黄10g 生姜3片
2付,煎服法同前。
三诊:2022年7月7日,患者诉7月5日到7月6日间仍反复高热,体温最高达40℃,口服退烧药无效,予冰敷等物理降温,7月6日以后逐渐好转,现T37.5℃,大便2次/天,诉头晕、恶心,夜间咳嗽明显,咽干、纳差,查舌苔厚腻,偏黄,予小柴胡汤合升降散合达原饮加味。
柴胡15g 黄芩15g 南沙参30g 法半夏15g
厚朴15g 草果10g 陈皮12g 藿香12g
建曲30g 僵蚕12g 蝉蜕12g 姜黄10g
射干10g 瓜蒌皮15g 瓜蒌子12g 杏仁12g
炙甘草12g 生姜3片
2付,煎服法同前。
四诊:2022年7月10日,诉咳嗽好转,体温正常,纳差,咽干,苔化,大便2次/日,测核酸转为阴性,予第三次方稍微调整,前方去草果、射干、瓜蒌子。
柴胡15g 黄芩15g 南沙参30g 法半夏15g
厚朴15g 僵蚕10g 陈皮12g 藿香12g
姜黄10g 蝉蜕10g 瓜蒌皮15g 建曲15g
杏仁12g 炙甘草12g 生姜3片
2付,煎服法同前。
后随访,复查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诸症缓解,诉稍乏力,予柴桂调理善后。
讨论:
该患者受寒后发病,初期表现为恶寒、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口干口苦,咳嗽咯清痰,痰中带血丝,为表里同病,三阳感邪,外有风寒,内有郁热。风寒发热者,据内经“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以发汗散寒而解,内有郁热者,清而解之,故一诊选方柴葛解肌汤加味以解肌退热、清泻里热,病人咳嗽、咽痛,重用桔梗30g,合甘草取桔梗甘草汤之意以利咽止咳化痰。
二诊时患者全身酸痛缓解,仍高热,且出现腹泻,陈老考虑外寒已解,且寒凉伤脾胃,出现腹泻,但无明显便秘、大渴、大汗、脉洪大等阳明经、腑症表现,高热、小便少,考虑邪在少阳,邪热仍盛,据“利小便以实大便”之古训,且患者咳嗽加剧、痰中血丝增多,虽未行胸部CT检查,推测肺部感染加重,予柴苓汤合升降散加味以和解少阳、利湿止泻,宣透三焦郁热。
三诊时患者高热逐渐消退,腹泻已缓解,但出现恶心,纳差,咽干、夜间咳嗽明显,舌苔厚腻,偏黄,有湿浊偏盛,且传伏膜原之势,但仍未离开少阳,故前方去五苓散,病人痰多、痰稠,咳嗽,加射干、瓜蒌皮、瓜蒌子、杏仁化痰利咽、降肺气止咳,继用升降散宣透三焦郁热,合达原饮以去膜原湿浊毒邪。陈老取达原饮之厚朴、草果二味药,考虑病人腹泻,恐槟榔行气,致腹泻加重,故去之。以南沙参易党参以益气化湿、化痰止咳,且补而不腻,加藿香以芳香化湿,建曲健胃消食,固护脾胃。
四诊患者体温正常,咽干咳嗽好转,痰少,舌苔得化,故去射干、瓜蒌子、草果,余守三诊方巩固治疗,后复查两次核酸均为阴性,说明中医药不单退热、缓解症状,还促使病毒转阴,为治愈的客观证据。
纵观整个治疗过程,除使用退烧西药外,主要靠中药治疗,陈老灵活辨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寒温一体,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案二、患儿,11岁,2022年12月11日网诊。
主诉:发热咳嗽、腹痛呕吐1天
病史:患儿妈妈诉昨日患儿班上出现新冠阳性,回家后患儿即出现头晕,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伴腹痛(肚脐以上),诉发热,体温最高38.5℃,伴怕冷,寒热往来,伴咳嗽,痰黏不易咯出,精神差,纳差,大便2天未解,舌尖略红,苔黄白相间。检查:自测新冠抗原(+)。自行服用安宫牛黄丸、西药(具体不详)等药物后症状持续不缓解,因是外地,网络就诊于陈老处。
辨证: 升降失调,三焦郁热
治法:升阳散火,通腑泄热
处方:小柴胡合升降散加减
具体处方如下:
柴胡15g 黄芩15g 南沙参20g 法半夏12g
僵蚕10g 蝉蜕10g 姜黄10g 生大黄3g
炙甘草12g 大枣30g
2剂,自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三次,一次100ml。
12月11日晚上7:30就诊后患者当晚捡药熬药服用,一共服药3次。
12月12日早晨9:30反馈如下:体温已经降至37.5℃,精神好转,胃口好转,现诉腹泻1次,水样便,量多,伴流鼻涕,涕多,陈老嘱其去掉原方中大黄,加葱白2根继续服药。
12月12日下午再次询问诉患儿未发烧了,体温37℃左右,未腹泻,精神和胃口持续好转,目前只有流鼻涕症状。
12月13日早晨反馈诉体温平稳无发热,偶有鼻塞鼻涕,抗原已经转阴。
讨论:
患儿外感邪气,按六经传变应先为太阳受邪,可能因体质偏弱或邪气太盛或误治,致病邪直入少阳、阳明,表现寒热往来、呕吐、咽喉不利、纳差的少阳证和便秘、腹痛的阳明证。因邪气直中少阳阳明二经,邪气偏里,少阳内蕴相火、阳明主燥金,二经受邪则郁热更甚,致发热较盛,持续不退。若按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当属卫气同病,三焦郁热,其使用营血分之药“安宫牛黄丸”不仅病位不对,反而有引邪深入之嫌,这可能也是患儿表现为少阳、阳明同病,太阳表证不显的原因之一。少阳、阳明同病,其邪虽有入里,但仍有可透之机,按法应透邪外达,但患者2天未排便,且发热未退,恐阳明燥热内结致热郁更甚致神昏、谵妄等症,应即刻通腑泄热,使燥热从大便而走。陈老选用小柴胡汤清透少阳热邪,用南沙参替换党参,一是北京气候较为干燥,党参虽不如生晒参、红参燥热,但性仍然偏温,患儿三焦已有郁热,恐助热势力;二则南沙参性微寒味苦,有“补肺中清气,退头上郁火,而无寒中败土之弊”,其还有祛痰止咳之效,正对患儿病症。
阳明、中焦有郁热,应用通腑泄热之法,但陈老没有选用承气汤与其合为大柴胡汤,而是用了升降散与之合用,笔者思考后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从舌象看,患儿仅舌尖较红,余舌体淡红为主,舌苔以白为主,白中罩黄,舌苔也比较松散,非阳明燥屎内结的黄燥干裂缺乏津液的舌象,其为心肺郁热为主,偏于中上二焦,《黄帝内经》有云“火郁发之”,故用僵蚕、蝉蜕二味走上焦的药物清透上焦郁热;第二,大便2日未排,但仅伴有腹痛,无承气汤证“痞满燥实”四症俱全的表现,故不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大柴胡汤中虽然只用了半个承气汤(枳实、大黄),但其中的枳实行气通滞力量较强,若没有明显的脘腹胀满疼痛应避免使用,而升降散中只用了大黄这一味通腑泄热,另用姜黄行气血调畅气机,与枳实相比,姜黄兼能行血利血分,温病最怕逆传心包,血分一畅则郁热不易传变。
此案中,陈老不拘伤寒温病,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灵活加减,故效如桴鼓,仅半天患儿热退症消,值得我辈学习。
二、活用柴桂,扶正驱邪
陈老善用经方,对柴桂的使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柴胡桂枝汤共融祛邪扶正,梳利三焦,调和营卫,木土同治于一体。其中柴胡气质轻清,升达疏透,能使少阳邪热外解;黄芩苦寒质重,清泄邪火,能使少阳邪热内消,二者相互配伍,外透内泄,能使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一时并解;半夏降逆止呕;党参扶助正气;桂枝温阳,芍药敛阴,桂芍合用能温阳敛阴;生姜,大枣,甘草,不仅能助桂芍以调营卫,同时可以调药和中,扶助正气。陈老在新冠的治疗中,以柴胡桂枝汤为基础方,灵活加减组合,广泛运新冠相关病症的治疗。发热伴腹泻者,用柴苓汤;新冠咽痛者,柴胡桂枝汤合桔梗甘草汤;新冠后咳嗽经久不愈者,予柴胡桂枝汤合止嗽散;新冠后咳嗽,咯泡沫痰者,予柴胡桂枝汤合麻辛止嗽散;新冠后口干、干咳、乏力者,予柴胡桂枝汤合麦门冬汤;新冠感染后出现白肺者,伴发热者,予柴胡桂枝汤合麦门冬汤、升降散,不伴发热者,予柴胡桂枝汤合麦门冬汤,均按“肺萎”论治,重用麦冬;对于新冠感染后邪去正虚,口苦咽干乏力汗多者,则单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总之,以该方为基础方,灵活加减,广泛运用于新冠及其后遗症的治疗。
升降散方药仅四味,其中僵蚕、蝉蜕袪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两两相伍,一升一降,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和,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杨栗山云:名曰升降,亦表里双解之别名也。患者若有腹泻,陈老一般去大黄,且一般弃用黄酒、蜂蜜。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条文中“大逆”二字非常重要,《素问·调经论》说:“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条文中所说的“大逆上气”,是指剧烈的气逆咳喘,即上焦热伤津耗,中焦胃气不和,气结壅滞不得宣发,夹杂水饮上逆较重,而出现较为剧烈的咳嗽,或喘息,或咽喉干燥、疼痛不适等证候。降逆化饮散结气,就主以麦门冬汤。用此方须注意原方药量配比,麦冬必须重量使用方能效佳,陈老活用之于新冠白肺者的治疗,按肺萎论治,麦门冬汤主之。
案例举偶:
患者女性,31岁,孕26+2周,2022年12月14日初诊。
主诉:发热、全身疼痛1天。
病史:诉1天前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自觉手足心热甚,有“上热下寒”感觉,伴全身疼痛、胸胁胀,诉恶心反胃,伴口渴、咽干、咽痒不适,二便正常,精神较差,舌淡红,苔薄白,检查:自测新冠抗原(+)。因其为孕妇,多处不敢轻易用药,遂于网络平台上就诊于陈老处。
辨病:外感病
辨证: 太少两感
治法: 解肌发表,和解少阳
处方: 柴胡桂枝汤加减
党参30g 法半夏15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北柴胡15g 桂枝15g 白芍15g 黄芩15g
葛根80g
6剂,自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三次,一次100ml。
2022年12月20日二诊:
患者诉发烧已退,精神明显好转,身痛缓解,恶心反胃消失,现鼻塞、伴咯脓痰,舌质偏红,苔腻,遂于上方中加入止咳化痰药物,具体药物如下:
党参30g 法半夏10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北柴胡15g 桂枝12g 白芍15g 黄芩15g
葛根40g 白芷12g 蜜枇杷叶15g 化橘红12g
桔梗15g 鱼腥草20g
6剂,自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三次,一次100ml。
讨论:
患者外感邪气后,于太阳经表不解,循经向里传入少阳。太阳经表邪气未解,故见发热恶寒;经脉不利,故见周身疼痛。足少阳胆经“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手少阳三焦经“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少阳受邪则经气不利,循行经络失于濡养,故胸胁胀满。少阳内寄相火,其经疏散不利,火热循经上炎,津伤则口渴;上犯于咽,故见咽干、咽痒;上犯于胃,故见恶心、反胃,即《伤寒论》原文“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太阳、少阳两经受邪,故选用柴胡桂枝汤解肌发表,和解少阳。
患者初次就诊时,虽然已经出现了少阳证的症状,但表邪仍未解,故选用柴胡桂枝汤作为主方,同时解两经邪气,因患者全身疼痛明显,故加用葛根解肌退热;第二次就诊时,患者高热已退,全身疼痛明显缓解,表证基本解除,故减轻葛根、桂枝的用量,同时二诊时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化热趋势,咳嗽伴咯脓痰,故减轻桂枝、法半夏这些辛温之品的用量,以防化燥伤津;加用桔梗,与甘草合成桔梗甘草汤利咽排痰,予以清热化痰的鱼腥草、清热止咳的枇杷叶,增强止咳化痰清热之效。
此案中患者柴胡桂枝汤证非常明显,但其它医家由于其是孕妇恐有用药风险而不敢轻易治疗,陈老的经验告诉我们,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辨证准确,虽然是孕妇,但只要符合病机,就可以放手使用。
三、上工治未病,以防为先
陈老认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对于新冠,应预防与治疗并重,除施予汤药,还应药膳、药茶、饮食起居并重。陈老认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他研制了预防系列方、药膳及茶饮。
1、I号汤方
组成:生黄芪15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桔梗10克,芦根20克,苍术10克,生甘草10克,生姜3片。
功效:益气固表,解毒利咽。
煎服法:每日一剂,可煎煮后代茶饮。
2、II号药膳方
组成:生黄芪20克,薏苡仁30克,山药30克,大枣20克,生姜3片一5片。
功效:益气健脾
煮服法:加入适当大米熬药膳粥。
3、III号药茶方
组成:生黄芪30克,生姜5片,大枣30克。
功效:健脾益气
煎服法:三药泡茶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