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秦黎惠,德仁堂绿地468师承班学员。邮箱:442982341@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关键词:二加龙骨汤;茯苓四逆汤;汗证
摘要:患者黄某,女,76岁。以反复汗出1月就诊。中医诊断:汗证;辨证属阴阳两虚,水湿上犯,以二加龙骨汤、茯苓四逆汤加减治之,患者汗出症状明显缓解。
一诊:11月01日
主诉:反复出汗1月
现病史:患者1月前出现出冷汗,不分昼夜,动则加剧,汗出甚,夜间睡眠时头汗浸湿枕巾。伴肢软乏力、心慌气短、胸闷不适,诉口干欲饮,下肢微肿,平素畏寒,四肢不温,饮食尚可,入睡困难,小便正常,大便2-3天1次。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舌质淡,薄白苔。
既往史:患者3月前于四川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出院诊断:1.稳定型心绞痛2.冠心病3.慢性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III级4.高血压病 很高危组5.高血压性心脏病 左室肥厚6.2型糖尿病6.颈动脉粥样斑块7.胃大部分切除术后
诊断:汗证
辨证:阴阳两虚、水湿上犯
治法:敛阴温阳、收涩止汗
处方:二加龙骨汤合茯苓四逆汤加减
具体药物如下:
白附片30g 茯苓40g 麦冬20g 五味子12g
龙骨30g 牡蛎30g 浮小麦40g 党参30g
炙甘草15g 白芍15g 白薇15g
6付,自加生姜3片,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二诊:11月08日
患者诉服药出汗较前缓解,夜间出汗明显减轻,头汗不会浸湿枕巾。故继续原方服用。
三诊:11月15日
患者诉出汗明显缓解,夜间基本不出汗,白天不动则汗不出,时有疲倦乏力、心慌不适,考虑患者年高阳衰,加之反复诉疲倦,考虑为阳衰较盛,故重用白附片至60g,具体药物如下:
白附片60g 茯苓40g 麦冬20g 五味子12g
龙骨30g 牡蛎30g 浮小麦40g 党参30g
炙甘草15g 白芍15g 白薇15g
6付,自加生姜3片,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汗证
汗证属于出汗异常的范畴,主要指非生理状态下的出汗过多。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而出现。汗证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或脱汗)、黄汗、战汗。中医学认为汗证与营卫不调密切相关,寒热虚实致营卫功能失调都可引起汗证。西医认为病理性的出汗异常与神经调节、内分泌代谢紊乱等相关。
茯苓四逆汤
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胡希恕老先生说要理解这一条,需要结合霍乱篇第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霍乱病后津液亡失,津亡则无津可下则利止,津能生血,津亡则血亡,津血载气,津血亡失而气随其脱,表现为“恶寒脉微”的阳虚脱证,故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加人参一则其甘寒大补元气兼能益阴,二则阳脱常兼心神异常,人参能安神定魂止悸。
说回茯苓四逆汤,汗下后也是津气两亡(参考陈修园“以太阳底面,即是少阴,汗伤心液,下伤肾液,少阴之阴阳水火隔离所致也”),不同的是出现了烦躁之症。伤寒论中有“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其烦躁是因郁热郁闭于里而致,此条的烦躁有两种解释可供参考,其一为阴竭阳脱,心神不敛所致,类似于西医精神症状中的“谵妄”。茯苓,《神农本草经》载其“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与人参同用一则安神定惊,神安则烦止;二则其为甘淡之品,淡者,阴也,与人参甘寒同用则能益阴(详细论述可参考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即刘渡舟“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其二认为其烦躁乃阳虚水停,上扰心神所致,茯苓在此的作用是“抑阴邪,伐水邪”,《绛雪园古方选注》中就论其“即真武汤之变方……故重用茯苓六两渗泄”。
二加龙骨牡蛎汤
出自《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后注,《小品》云:“虚赢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是由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去掉桂枝、加用白薇、附子而成,除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发落、脉极虚芤迟、亡血、失精、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症状外,其重要的使用指征是“虚羸浮热汗出”。“虚羸”指体瘦虚弱;“浮热”多见于面色稍红、头面不红而自觉热感、怕热等表现; “汗出”指盗汗、自汗、动则汗出,亦见色汗等[1]。
白薇,《本草正义》记载其“凡苦寒之药多偏于燥,惟白薇则虽亦属寒而不伤阴液精血,故其主治各病,多属血分之热邪,而不及湿热诸症……凡阴虚有热者,自汗盗汗者,久疟伤津者,病后阴液未复而余热未清者,皆为不可少之药”。其能清虚热浮热而不伤阴。全方潜阳固摄,引火归元兼清虚热,适用于阴阳两虚,阳虚不潜兼有虚热征象以“阴虚阳浮”为特征的脱证。临床常用于治疗汗证、虚喘、肾虚久咳、遗精滑泄、阳痿等症。
辨证思路
患者年事已高,阳气渐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经云:“阳加之阴谓之汗”,阳虚不能收敛则阴液外泄故汗出不分昼夜,长期汗出则阴阳俱损,虚阳更是浮越于上,阳虚不敛则出汗更甚;阳不潜则失眠、入睡困难;阳虚温煦失司则畏寒肢冷;阳虚不能制水,水湿上犯凌心,故心悸、心慌,水湿流注下焦,发为肿胀。二加龙骨牡蛎汤既能引阳入阴,又能清虚热,补阳收敛而不伤阴,适用于阴阳两虚兼有虚热上浮体虚之人。一诊时,患者刚刚因心衰住院出院,除了汗出明显,还伴有心累气紧、疲软乏力、下肢肿胀等阳虚水泛的症状,因此合用茯苓四逆汤回阳救逆,利水祛湿,即张景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同时患者长期汗出阴液损伤明显,选用参麦饮益气养阴,浮小麦对症收敛止汗。二诊时患者症状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治疗。三诊时患者汗出缓解明显,唯有心慌、心悸、疲倦症状持续,伴明显的畏寒肢冷,考虑年老阳气衰减,虚寒较甚故重用白附片60g补助真阳。
参考文献
[1]梁嘉恩.黄仕沛运用二加龙骨汤临床验案3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52(05):27-29.DOI:10.16305/j.1007-1334.2018.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