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开郁和中法联合小陷胸汤治疗胃脘痛一例

日期:2022-11-21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625

张利1 陈学忠2    

1、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 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摘要:患者为老年女性,长期剑突下隐痛及大便干结如羊粪,一周方解一次,近一月加重,并出现胸痛,陈老运用开郁和中法联合小陷胸汤治疗取得良效。

一、医案

付某某,女,82岁,居民,成都双流人,于2022118日初诊。

主诉:反复剑突下隐痛3年,加重伴胸痛1月。

现病史:患者长期饮食不节,有慢性胃病史。3年前开始出现剑突下疼痛,为隐痛,冒酸打嗝胀气不明显,口气重,大便干结如羊粪,一周方一行,为此甚为苦恼,间断服用中西药,效果欠佳,也未引起重视。1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胸痛,为胀痛,不甚剧烈,持续存在,无呼吸困难及压迫感,完善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心脏彩超等检查,未发现异常,遂求治于陈老。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规律服药,控制较好,平时身体好,未诉特殊不适。

诊时症见:剑突下隐痛,胸痛,胀痛为主,口臭,自觉黏腻感,大便干结如羊粪,一周一行,不畅,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

诊断:胃脘痛

辨证:痰热内蕴,升降失司

治法:清热化痰,调畅气机

方药:柴胡桂枝汤合半夏泻心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柴胡15g   黄连10g   法半夏20g    党参30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桂枝15g     赤芍15g

干姜15g   瓜蒌皮20g  瓜蒌子20g

煎服法:5剂,每日一剂,水煎取汁450ml,每日三次,每次150ml,饭后温服。

二诊:1115日,病人诉胸痛基本缓解,大便通畅,每日一行,剑突下隐痛缓解,前方桂枝减为10g,余方药同前。

柴胡15g   黄连10g   法半夏20g    党参30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桂枝10g     赤芍15g

干姜15g   瓜蒌皮20g  瓜蒌子20g

后随访,诸症缓解,患者千恩万谢。

二、讨论:

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的病症,其病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与肝脾有关,故患者剑突下疼痛考虑胃脘痛;患者胸痛,结合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心脏彩超未见异常,且患者既往有胃病史、无心脏基础病史,考虑胸痛为胃脘痛的表现之一,多系牵扯痛。综上,患者诊断为胃脘痛。患者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日久伤阴化热,嗜食肥腻,酿生痰热,辛辣腌渍损伤胃体或饥饱无常,损伤胃气,使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互结,痰热内蕴而发病。痰热伤阴,胃喜润恶燥,不荣则痛,无剑突下隐痛;痰热内盛,胃失和降,痰热熏于上故口臭、口黏腻感;痰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司,热邪伤阴,肠失润泽,故大便干结;痰热蕴结于中上焦,气机阻滞,痛则不痛,故胸痛;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均为中上焦痰热互结之征。故辨证为痰热内蕴,升降失司。治以清化痰热,配合陈老独创之开郁和中法调畅气机、平调寒热,方选柴胡桂枝汤合半夏泻心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开郁和中法”为陈老针对肝郁气滞、枢机不利、气血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机创立的一治疗方法,适用于一系列的情志失调伴有寒热错杂型的郁证、痞证等疑难病症。由柴胡桂枝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而成,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桂枝汤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减半合而成之,小柴胡汤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散外邪;内证得之,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 内证得之,调气化阴阳。柴胡桂枝汤为二方相合,功效亦为二者之总和。本医案患者胃脘痛、胸痛、大便不畅,为痰热蕴于中上二焦,故取柴胡桂枝汤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调和气血阴阳之功效。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具有调和肝脾,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陈老独创的“开郁和中”去清上焦肺热的黄芩,独取黄连入中焦,清化中焦痰热,去生姜保留干姜专于温中散寒,寒热并调。统观全方具有疏肝解郁、调理阴阳、调和营卫、健运脾胃、补益气血、和中消痞、平调寒热之功。

小陷胸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第 138 条: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心下包括胸、胸胁、胃脘及肺心等部位,小陷胸汤由黄连、半夏、栝楼实三味药组成,治疗痰热互结于心下所致的太阳病小结胸证。方中瓜蒌为君药,涤痰清热,散结宽胸,起到消除痰气郁热互结的功效;黄连、半夏为臣药,黄连泻火力强,可泻胸中之热,清半夏有燥湿化痰之效,能散胸中之痰结,两者合用,起到清热化痰、开痞散结之功。诸药合用,清热涤痰,开痞散结。心下胃脘,按之则痛,表明痰热结聚。从原文出发,此证多为表病误治失治,病邪入里,痰热壅盛,结于心下而成。叶天士云: “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温热论》) 。其中 “当用苦泄”四字,与小陷胸汤义十分相合,故痰热中阻之胃痛,得引为良方。

纵观整个治疗过程,陈老紧抓痰热内蕴中上焦、气机不利这一核心病机,运用独创之开郁和中法调畅三焦气机,小陷胸汤清化痰热以治本,标本皆治,由于辨证准,故取效甚捷,彰显经方“一剂知,二剂已”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