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老师运用升降温里法治疗反复矢气验案一则

日期:2022-11-21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1378

作者简介:秦黎惠,女,成都绿地468德仁堂师承班学员,Email:442982341@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四川成都,610031,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游某,男,55岁,长期频繁矢气患者,此次反复矢气5年,加重半年”就诊于陈学忠教授处,陈老运用升降温里法,予以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等合方治疗。患者症状改善明显,疗效确切。陈老的临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升降温里法;反复矢气;

1.医案

一诊:游某,男,55岁,2022年9月20日初诊

主诉:反复矢气5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患者诉5年前长期服用石斛后即出现频繁矢气,下午(3-4点以后)至夜间明显,每天发作。伴胸部转移性胀痛半月,以前胸部、剑突后明显,以胀感为主,痛感不明显。无打嗝、冒酸等不适。伴眠差、肢冷。既往大便不成形,3次/天,服用中药后现大便正常。辅助检查:肠镜(-);胃镜: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1+。

刻下症:矢气频发,以下午及晚上为主,伴胸部游走性胀痛,以胀为主,伴眠差、肢冷等不适。无打嗝、冒酸等不适。二便正常。舌胖大,浅齿痕,色淡红,苔薄白,脉弱。

中医辨证:脾虚下陷;太阴虚寒;

治法:补中益气,温中散寒

处方:附子理中汤合补中益气汤、枳术丸加减

具体药物如下:

竹叶柴胡 15g    升麻 12g    陈皮 15g    麸炒枳壳 15g

白术 30g       党参段 30g    黄芪 30g    大枣 30g

炙甘草 15g     白附片 30g    干姜 15g    

6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饭后温服200ml,每日三次。

二诊:10月11日复诊,患者诉矢气明显好转,上午一无,下午及晚上矢气频率降低,失眠改善,胸部仍有胀痛不适,伴胸骨后烧灼感,口苦,舌胖大,浅齿印,色淡红,舌尖边稍红,苔薄白,脉弱。诉夏季四肢发热,冬季肢冷。陈老考虑患者在太阴虚寒、中气下陷基础上热象明显伴寒热错杂,故在上方基础上合半夏泻心汤,即“升降温里”法,具体药物如下:

竹叶柴胡 15g   升麻 12g    陈皮 15g    麸炒枳壳 15g

白术 30g      党参段 30g    黄芪 30g    大枣 30g

炙甘草 15g     白附片 30g  干姜 15g    黄连15g

法半夏15g     炒吴茱萸3g  

6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饭后温服200ml,每日三次。

2.医案分析:

患者为商会会长,晚上应酬较多,频繁矢气给他交际应酬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患者既往有长期服用石斛经历。石斛味甘,性平,入肺、胃、肾三经,有生津益胃,清热养阴之效,适宜于阴虚有热之人。其能敛邪助湿,故有湿邪和外感病初期慎用,患者长期服用有损伤阳气之弊,加之患者既往有长期大便不成形病史,考虑其为阳虚体质。太阴阳气不足,则虚寒内生,故见肢冷冬甚,气虚下陷,升降失司,浊气阻于中则胸胀不适,阻于下欲泄不得泄则矢气频繁,其发作多为下午及晚上,阳气晨升日中隆,日中后阳气减少,患者阳虚更甚而频发,侧面印证了其矢气非实而为虚。治疗以补中益气,温里散寒为治疗大法。故初次就诊时以补中益气和理中汤为基础方,合了枳术丸、柴胡理气导滞。二诊时患者“热象”更甚,表现为口苦、胸骨后灼烧感,舌尖边红,同时因寒热错杂于中焦气机不畅,故胸部胀痛感仍在,因此加用半夏泻心汤与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汤构成“升降温里”法,方中黄连和吴茱萸构成左金丸,泻火降逆制酸,全方共奏温中升阳,苦寒降逆之效。

3. 升降温里法

“升降温里法”是陈老临床总结创立的治法之一,主要由补中益气汤、四逆汤、半夏泻心汤、左金丸、枳术丸几方合方构成,用于脾虚气陷,寒热错杂的多种疾病,如腹胀、便秘、腹泻、郁证、溃疡、痰饮病等等,其与脾胃损伤关系密切。

脾属太阴性升散而喜温,胃属阳明性沉降而恶燥。中焦受损则脾胃同病,升降失司。脾虚则清阳不升,温煦失司,肌肉四肢百骸失养;清阳下陷,即《内经》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阳气不升反降则致浊气不能顺降,胃腑以通为降,浊气不降反升,则为《内经》“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清浊相干,阻塞于中焦,则为痞证。

“升降温里法”遵循脾胃的基本特性,健脾补脾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与四君子汤相比,其有升麻、柴胡生发阳气,加用黄芪补脾肺之气,李东垣认为土虚则不生金,肺可常不足,故用黄芪补两脏之气),同时因脾虚常易生寒,故用理中汤、四逆汤之辈温阳散寒;胃腑通降选用左金丸、枳术丸降火行气(李东垣认为脾胃虚弱,则阴火内生并易上逆)。而半夏泻心汤则用“辛开苦降”顺应脾胃之性,其中干姜味辛,辛散之性最为中焦脾所喜爱,半夏“味辛、性平”,辛即能升散,平则能下气,故《神农本草经》说其“主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黄连、黄芩味苦,性寒而使气下,与胃的通降之性相符。几方合用,“升降温里”自备,顺应了脾胃之性,则胀满泄利等诸症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