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秦黎惠,女,成都绿地468德仁堂师承班学员,Email:442982341@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四川成都,610031,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刘某,男,36岁,哮喘患者,伴过敏性鼻炎及咽炎,同时有荨麻疹病史,此次因“喘息伴汗出4小时”就诊于陈学忠教授处,予以抗过敏汤和参赭镇气汤治疗。本案例主要分析哮喘患者整个疾病的发病特点及治疗侧重。
【关键词】:抗过敏汤;参赭镇气汤;哮喘;
1.医案
刘某,男,36岁,2022年8月9日初诊。
主诉:“喘息伴汗出4小时”。
5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气紧,休息后可缓解,自行购买万托林治疗后症状缓解,此后每次有气紧、呼吸困难时使用万托林,未于医院就诊。3年前症状加重,以喘息、气紧为主,寒冷及剧烈运动后易复发,患者仍于发作时使用万托林治疗,此后气紧、喘息间断发作。8天前(2022年8月1日)患者再次出现气紧伴喘息、心慌,于东区医院就诊确诊为哮喘,医生予以孟鲁司特钠片口服及信必可都宝吸入治疗,患者使用后稍缓解。4小时前患者再次出现喘息汗出,伴心悸等不适,遂于陈老处就诊。既往史: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病史20年,荨麻疹病史10+年,长期有鼻塞、流涕、喷嚏、咽喉不适等症状。
刻下症:喘息急促,伴汗出,冷汗淋漓,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嘱其平卧于治疗床休息,自觉心悸、心慌,心率100-110次/分,伴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不适咽喉不利,时有咳嗽。肺部听诊:双肺散在哮鸣音。二便正常。舌淡胖偏黯,苔中根部白腻,脉细数。
西医诊断:1.哮喘急性发作2.过敏性鼻炎
中医诊断:喘证;鼻鼽
中医辨证:阳虚气逆
治法:温阳散寒,益气平喘
处方:抗过敏汤加减
具体药物如下:
白附片60g 细辛10g 五味子12g 蜜麻黄绒12g
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桔梗15g 白芷15g 当归12g
党参30g
6付,加生姜3片,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二诊:8月16日患者诉服药后喘息及汗出,心悸、鼻塞、流涕等症好转,此次诉仍有咽喉不适,痒则咳嗽,于上方中加西青果10g。具体药物如下:
白附片60g 细辛10g 五味子12g 蜜麻黄绒12g
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桔梗15g 白芷12g 当归12g
党参30g 西青果10g
6付,加生姜3片,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三诊:8月23日患者诉鼻塞、流涕症状无,偶有喘息、气紧,咽喉不适减轻,仍有咳嗽伴咯痰,于上方中去掉西青果,加矮地茶30g。具体药物如下:
白附片60g 细辛10g 五味子12g 蜜麻黄绒12g
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桔梗15g 白芷15g 当归12g
党参30g 矮地茶30g
6付,加生姜3片,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四诊:9月20日患者诉因疫情不能复诊,服药完毕后停药20天喘息未再复发。现自觉心慌,心悸,四肢不温伴麻木,伴气短,汗出明显,偶有咳嗽,大便次数增多,3次/天,成型,舌淡胖,苔薄白,脉缓。考虑患者目前为哮喘缓解期,以心肾阳虚,肾不纳气为主,予参赭镇气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白附片60g 龙骨30g 牡蛎30g 赭石30g
山药60g 山茱萸30g 紫苏子15g 党参30g
黄芪30g 五味子12g 牛膝30g 炙甘草15g
6付,加生姜3片,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五诊:9月27日患者诉心悸心慌气短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次数减少,为1-2次/天,现偶有咳嗽,伴汗出,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考虑患者汗出日久,有阴伤之弊,加麦冬养阴存液。加用肉桂取纳肾引火归元之意,具体药物如下:
白附片60g 龙骨30g 牡蛎30g 赭石30g
山药60g 山茱萸30g 紫苏子15g 党参30g
黄芪30g 五味子12g 牛膝30g 炙甘草15g
肉桂10g 麦冬12g
6付,加生姜3片,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2.分析讨论:
此案为一例哮喘伴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同时有荨麻疹病史案例。
哮喘是以发作性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为主的疾病,以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发作时可伴有哮鸣音,常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现代医学认为,哮喘的发生,与个人过敏体质相关,患者可以合并多种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荨麻疹、慢性湿疹等。中医学认为哮喘为本虚标实疾病,常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触发,致肺气上逆,痰气搏结于气道。
本案的患者有慢性过敏疾病病史(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荨麻疹),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哮喘。其初次就诊时即为哮喘发作期,以喘息气促、心悸为主要症状,伴形寒肢冷、冷汗频发及鼻塞流涕、咽部不适、咳嗽。陈老结合患者舌质淡胖黯,脉浮细,辨证为阳虚气逆,考虑患者为哮喘急性发作期,伴鼻炎、咽炎症状,故选用抗过敏汤加减治疗。抗过敏汤是陈老临床的常用方剂,由麻黄细辛附子汤合黄芪桂枝汤加桔梗、白芷、当归、五味子而成,具有温阳散寒,益气通窍作用,常用于治疗阳虚肺寒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疾病。患者此次发作时虚寒较甚,因此重用白附片60g辛热散寒,温阳降逆。第一次就诊服药后,患者喘息、气紧及鼻塞流涕症状明显缓解。二诊、三诊时其咽喉不适症状反复,伴咳嗽、咯痰,故加用了西青果、矮地茶等药物,合用了陈老的慢咽汤(当归 细辛 炙甘草 桔梗 细辛 五味子 西青果 干姜 )思路,温阳利咽、活血通窍。
经过三次就诊,服用18剂药物后患者喘息基本未再复发,以心悸、心慌、汗出、肢冷麻木、气短为主要症状。患者素体阳虚,加之慢性疾病反复发作,导致阳气亏损,辨证为肺肾阳虚、肾不纳气,故选用参赭镇气汤加减补益肺肾,纳气归元以治疗其本。
参赭镇气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方由人参、生赭石、芡实、山药、山茱萸、龙骨、牡蛎、白芍、紫苏子几味药物构成,原方主治“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将坐满闷。”此案中陈老去掉了芡实和白芍,根据病证加用了相应的药物。患者肺肾二脏气损明显,纳气失司,气不固摄,故重用山药、黄芪、党参、炙甘草补益肺肾之气,其中山药养阴兼有收敛之效,助气收敛而平喘。方中代赭石质重主下,擅降逆镇冲,与益气的参芪等药相佐,补而兼固,使补益之气更得封固。龙骨、牡蛎降逆下气,与赭石相配,增强其降逆之效,同时二药皆有收敛之性,敛肾气固脱增强其封藏之性。患者反复汗出,加之气损日久,津随气脱,气阴俱损,故加用五味子、麦冬,与党参构成生脉饮,益气养阴而兼收敛,同时与补肾养精的山茱萸配伍,补肾固脱之力更甚。此外患者素体阳虚,终日肢体不温,故用白附片、肉桂补命门之火,阳虚得补则气亦固摄。牛膝补益肝肾,使诸药归经于肾。全方共奏温阳补肾、纳气平喘之效。
此案不仅将整个哮喘的治疗思路,即发作期和缓解期各有侧重,发作期治标以散寒驱邪为主,缓解期治本以补益肺肾、降逆纳气为主,同时还将陈老抗过敏汤的多效应用展现,即哮喘、鼻鼽、咽炎三病同属于阳虚肺寒病机时,其症状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