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芳1,周兴林1,陈学忠2
1. 作者简介:廖芳,女,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新都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 610500 E-mail:67077496@qq.com;
周兴林,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新都传承班学员。
2、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全国名老中医,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唐某,男,57岁,以“大便不成形,次数多,半夜四更泻,不寐”就诊。陈老辨证为脾肾阳虚,以附子理中汤加味,温暖脾肾,健脾止泻,重镇安神,皆迎刃而解。
关键词:陈学忠,附子理中汤 四更泻 不寐
病例:患者唐某,男,57岁,2022年4月13日初诊。
患者体形略胖,有高血压病史,尿酸高,甲状腺7×5mm结节。自述大便不成形半年余,稀溏。一日3-4次,夜间21点左右一次,凌晨2-3点一次,6-7点一、二次,这种情况持续半年余,伴大便不畅,严重影响睡眠,醒后不易再眠,无腹胀,无腹痛。夜间醒后口渴欲饮。舌质淡,舌体略胖大,浅齿痕,白苔,脉细沉。
中医诊断为泄泻,不寐。
中医辩证:脾肾阳虚,脾胃虚寒症。
中医治法:温暖脾肾,健脾止泻
方剂:附子理中汤
附片30g 干姜30g 炒白术30g 党参30g
炙甘草15g
共六剂,煎汤服,久煎,一日一剂,一日三次。
4月20日,二诊。患者自述大便稍成形,易解,不费力了,大便次数及时间没有改善,眠差,诉药味辣,咽喉不适平时不耐姜。陈老将附片加至60g,干姜调至20g,加龙骨30g,牡蛎30g,茯苓40g以增强温补阳气,健脾渗湿止泻,重镇潜阳之功。
六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次,继续服用。
6月1日,三诊。患者自述服药两次睡眠明显好转,半夜不再大便,每日晨晚大便一次,成型,畅快,很是满意。停药一月后,余症皆可,唯大便变溏,担心夜间再起大便,故再次就诊。陈老以炮姜易干姜,炮姜40g,余药同上,六剂,一日一剂。
现月末回访患者,现患者大便成形,一日两次,早晚各一次,睡眠恢复正常。余无不适。
讨论:
“理中汤”出自《伤寒论》,后人加附子,称“附子理中汤”;加附子、肉桂称“附桂理中汤”;加附子、茯苓称“附苓理中汤”;加砂仁、半夏称“砂半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称“丁萸理中汤”;加小柴胡汤称“柴胡理中汤”等等。
理中汤中干姜温中祛寒、扶阳抑阴,人参补中益气、培补后天之本,使阳气旺而阳复,炒白术燥湿健脾,健运中州,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全方具有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之功,主治脾胃虚寒证。加附子后,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故补虚回阳,温中散寒之力更胜,可用于脾胃阳虚之重证或脾肾阳虚者。
生姜辛散,功效为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走而不守;干姜是生姜干燥所得,守而不走,温中之力较强,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本草求真》云:“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则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可见干姜有引燃物之效力。”炮姜是干姜用河砂拦炒到一定程度所得,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可用于中焦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
该医案中患者自述大便不成形、稀溏半年余,日3-4次,最苦恼是半夜凌晨2-3点四更还大便,且大便不畅,严重影响睡眠,舌质淡,舌体略胖大,浅齿痕,白苔,故考虑为脾肾阳虚。阳虚则寒,运化失司,故大便溏、次数多;阳气亏虚,传导无力,加之阳不化湿,湿滞肠道,故大便不畅。夜间四更属阴寒盛之时,阳虚更盛,胃关不固,故半夜腹泻稀便。“肠不和则夜不安”,故夜间易醒,加之阳虚,“虚阳不能入阴”,故醒后难以再眠。
回顾既往治疗阳虚、泄泻医案中,陈老有单纯理中汤而愈者,有加附子,用附子理中汤而愈者,有再加茯苓而愈者,还有加痛泻要方治疗肝旺脾阳虚、进食则泄泻者,有再加苓桂术甘汤而愈者,还有加鹿角霜温阳补血、填精补髓者......陈老临症,常信手拈来,各种奇思妙合,令人叹服。本案中有明显特点即半夜四更泄,来重影响患者睡眠,一诊开始有效,不著,二诊中重加茯苓加强健脾、渗湿止泻、宁心安神,龙骨、牡蛎,重镇潜阳安神,因患者不耐干姜辛辣之味,故减半用量,显效。三诊中因患者有效果明显,故果断去掉干姜,重用药性温和、持久、长于止泻之炮姜,果然停药3月多而病情不再反复。
五更泻,见《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又叫鸡鸣泻、晨泻、肾泻。顾名思义,“五更”即是拂晓之前,意即五更时分,凌晨3-5或4-6时许,患者腹痛肠鸣泄泻,泻后则安。多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五更时分正是阴气最盛、阳气未得之际,虚者愈虚,因面形成了“五更泻”。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中有言:“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泻。”标准处方四神丸。
清尤怡《金匾翼》所说:“五更溏泻,不独肾虚一端,酒积、寒积、食积、皆作此病,概与温肾,非其治矣”。清《医林改错 肾泄》云“五更天泄三、两次,古人名曰肾泄,言是肾虚,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药,治之无效,有三五年不愈者,病不知源,是难事也。不知总提上有瘀血......故清晨泻三五次”主张用隔下逐瘀汤,活血化瘀。此为胃肠气滞血瘀而致五更泻,时至五更黎明阳长阴消之际,阳气欲升又为瘀血所陷,阴阳交争而发生泄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有肝脾不和者”,蒲辅周也指出“五更泻不一定都是肾虚。”
然目前多认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脾肾阳虚,标实是肝旺、肝郁、或湿热、食积、瘀血等。故治疗时可在温肾阳、暖土基础上,加以平肝、敛肝、柔肝,或是泻肝、或清利湿热,或消导化食,或活血化瘀等,可能会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
本病案为四更泄,不是五更泻,但陈老认为理相同、相通、相近,虽然患者没有明显的阳虚则寒、则白的典型表现,抓住舌脉主症,准确辩证,更没有调肝,同样应手而愈,让学生明白,温暖脾肾,“四季脾旺不受邪”之道理。谢谢陈老举手之间,又为学生们送上精美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