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潜阳封髓丹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 顽固性痤疮验案一则

日期:2022-08-07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1795


作者简介:纪福连,女,犍为县中医医院,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犍为师承班学员,E-mail:735491165@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sina.com。

摘要:患者张某某,女,20岁,因“面部丘疹5年”就诊。中医诊断:粉刺。辨证:虚阳上浮、痰瘀互结。陈老辨证精准,以潜阳封髓丹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温肾潜阳、化痰散瘀,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痤疮 潜阳封髓丹 薏苡附子败酱散 陈学忠

医案:

   患者张某某,女,20岁, 2022年7月9日因“面部丘疹5年”就诊。

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丘疹,双侧脸颊、额部较明显,色暗红,高出皮肤,不伴瘙痒、疼痛,无脓点、破溃,食用辛辣食物后更甚,曾于多家医院经中西药物内服及外搽治疗(具体不详)均无明显好转,经人介绍遂到陈老处就诊。刻诊:神清语晰,面色红润,营养中等,双侧脸颊、额部较多丘疹,色泽暗红,高出皮肤,少量结痂,脸部油,饮食尚可,二便正常,睡眠尚可,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薄黄苔略腻,脉沉涩。

既往史:喜食肥甘厚味、鱼腥辛辣之品,余无特殊。

中医诊断:粉刺。

中医辨证:虚阳上浮、痰瘀互结。

中医治法:温肾潜阳、化痰散瘀。

方剂:潜阳封髓丹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方药:黑顺片(先煎)30g 醋龟甲15g    黄柏20g    砂仁(后下)15g

    肉桂10g      干姜15g     当归12g    白芷15g

败酱草30g       薏苡仁30g    皂角刺15g   醋乳香5g

醋没药5g        炙甘草15g      

5剂,每日一剂,水煎600ml,分3次饭后温服。

二诊:2022年7月15日

患者自诉服药后新发丘疹减少,痘印较前有所减淡,脸部油减轻,舌体略胖大边有浅齿印,舌质淡红苔薄黄微腻,脉沉涩。考虑患者病程日久,效不更方,继续予上方5剂。

三诊:2022年7月21日

患者诉服药后近日无新发皮疹,痘印较前明显变淡,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略沉涩。继续予上方5剂巩固疗效。

讨论:

1. 粉刺

粉刺是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相当于西医的痤疮,俗陈青春痘,其特点是多发生于青年男女,皮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一般在青春期后会自动痊愈或减轻。但是,青少年不一定都会长青春痘;而青春痘也不一定只长在青少年的身上。现代医学认为痤疮致病原因分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有个人卫生不佳、穿着过紧与身体摩擦过度的服饰、使用不适合自己的膏霜和化妆品;内部原因有遗传、激素代谢紊乱(雄激素升高)、压力(情绪方面)、营养不良、药物(碘剂、溴剂、异烟肼、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中医认为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本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巡经上薰,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若病情日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传统上依据患者病程长短、皮损形态、兼夹症状等因素,将粉刺分为三型论治,即肺经风热型、湿热蕴结型、痰湿凝结型,分别予枇杷清肺饮、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海藻玉壶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

2.潜阳封髓丹

潜阳封髓丹来自郑钦安的两个方子,原来各成一体的“潜阳丹”和“封髓丹”,前者潜阳丹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的作用,后者封髓丹由黄柏、砂仁、炙甘草组成,也有纳气归肾的功效,又能补益三焦。扶阳派吴荣祖老先生将“潜阳丹”和“封髓丹”两方合一为“潜阳封髓丹”,具有温肾补火、潜阳入阴、镇摄虚火的作用,是温水潜阳法的代表方剂,其治法重在引火归源,使其水火既济,阴阳调和,虚火自平。潜阳封髓丹经常用来治疗上火的现象,这类现象也被叫做“肾不纳气”、“气不归源”、“孤阳上浮”或者“虚火上冲”,泛指上身的一些症状:头晕、面肿、面红、目病、鼻病、耳痒、口臭、口糜、咽痛、咳嗽等等。

3. 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有利湿逐瘀排脓、散寒止痛等功效。原文:“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肠痈病的形成是毒热壅结肠道,血络痹阻,腐灼肠膜而致充血痈肿。其症右下腹疼痛拒按,压痛、肌紧张,下肢屈伸不利,舌深红,脉数。若肠痈日久,痈脓已成,毒热弥漫,败血伤营,则右下腹痛,按之灼热柔软如肿状,但无积聚,如有包块则为包裹性脓肿。脓肿耗血,营养欠佳,络瘀而荣运不良,故皮肤粗糙。此毒热壅盛期已过,故身无大热,脉数必虚数无力,此为肠内痈脓而致营血俱伤之候,治宜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解毒。方中重用薏苡仁,排脓消痈止痛,又利行肠胃,附子辛通助阳,化痈排脓,败酱草活血排毒以消痈肿,服药后,脓毒败血污浊之物,从大便排出,肠痈自愈。

4.辨证思路

本案中患者长期过食肥甘厚味、鱼腥辛辣之品,致脾失健运,中焦运化失司,酿生湿浊,积久湿郁化热,生痰成瘀,聚于毛孔,热滞肌肤血络,外壅肌肤而发痤疮。加之患者素体阳虚,致虚阳外浮,阳虚则气血水液温煦不足,运化无力,邪聚不散,气滞血瘀,经脉失畅,痰瘀胶着,致痤疮病久不愈。临床主要表现为颜面皮疹经年不退,肤色红或暗红,反复发作,遗留有疤痕、色素沉着,或呈细小米粒样丘疹隐现于皮下,丘疹颜色暗红或呈皮肤色。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薄黄苔略腻,脉沉涩为“虚阳上浮、痰瘀互结”之征。故本案患者辨证为“虚阳上浮、痰瘀互结”,治当温肾助阳,化痰散瘀。陈学忠老师运用潜阳封髓丹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之,方中附片、干姜、肉桂温补肾阳,壮君火;龟板滋阴助阳,为阴中求阳;砂仁辛温,既可健脾,又可纳气归肾;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薏苡仁利湿排脓,败酱草逐瘀消肿,当归活血,皂角刺破血化瘀,白芷祛风,更加乳香、没药破血逐瘀增强治疮散血之效,炙甘草调和诸药,增强温阳之功。诸药合奏,可使虚火得降,脾肾阳气得以恢复,痰瘀得化,则诸证自愈。

本案中患者既有正气亏虚,又有虚火上炎,尚夹痰湿瘀血为患,笔者认为其证复杂,而陈老灵活运用经方加减,既益气温阳、纳气归肾,又祛风利湿,开瘀散结,疗效显著。可见陈老临床辨证用药的全面、严谨,值得吾辈终身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