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颜红玉,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青白江区中医院师承班学员。邮箱:77161991@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关键词:消风散,风疹,复发性荨麻疹
摘要:消风散是《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经典名方。陈老运用消风散治疗荨麻疹获得显著疗效。
首诊:2022年6月15日
主诉:反复皮肤瘙痒10余年
现病史:患者马某某,男,77岁,10余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性散在斑丘疹,瘙痒难耐,春季始发,夏季发作频次增多,自诉口服抗过敏药物后可缓解,停药后立即复发,病情反复缠绵,处暑后可自行缓解,患者为治疗,每年均于发作时口服抗过敏药物,近年发作次数及程度均有所增加,服用西药后作用持续时间较往年减退。为求根治,慕名来陈老处诊治,症见:全身性散在斑丘疹,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瘙痒明显,时隐时现,自行消褪,反复发作,遇风及闷热气候时加重。舌质淡略暗红,苔稍腻,脉细。
中医诊断:风疹
中医辨证:风湿蕴肤
治法:祛风除湿止痒
处方:消风散加味
具体药物如下:
炙甘草15g 白芷15g 僵蚕10g 藿香10g
羌活10g 防风10g 荆芥10g 酒川芎15g
姜厚朴15g 陈皮15g 党参30g 茯苓30g
蝉蜕15g 薏苡仁60g
5付,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100ml
二诊:2022年6月22日
患者自诉服药后红疹复发面积、瘙痒程度、复发频次均较前明显减少,未口服抗过敏药物可自行消退,效果显著,患者十分开心,为巩固治疗,上方续用。
具体处方如下:
炙甘草15g 白芷15g 僵蚕10g 藿香10g
羌活10g 防风10g 荆芥10g 酒川芎15g
姜厚朴15g 陈皮15g 党参30g 茯苓30g
蝉蜕15g 薏苡仁60g
5付,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100ml
三诊:2022年6月29日
患者诉服药后红疹明显消褪,后因接触油漆类过敏原物质,红疹再次复发,瘙痒明显,自觉汗出增加。遂于上方去薏苡仁,加用紫荆皮消肿解毒、地肤子清热利湿,赤小豆消肿利湿。
具体处方如下:
炙甘草15g 白芷15g 僵蚕10g 藿香10g
羌活10g 防风10g 荆芥10g 酒川芎15g
姜厚朴15g 陈皮15g 党参30g 茯苓30g
蝉蜕15g 紫荆皮30g 地肤子30g 赤小豆50g
5付,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100ml
四诊:2022年7月6日
患者诉服药后红疹明显消褪,仅双上肢前臂偶有几粒丘疹样皮损,未觉瘙痒不适,可自行缓解,汗出明显缓解,患者十分开心,感谢陈老妙手回春,治好了10余年顽疾。遂于上方去赤小豆,继续巩固治疗。
具体处方如下:
炙甘草15g 白芷15g 僵蚕10g 藿香10g
羌活10g 防风10g 荆芥10g 酒川芎15g
姜厚朴15g 陈皮15g 党参30g 茯苓30g
蝉蜕15g 紫荆皮30g 地肤子30g
5付,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100ml
电话回诊:患者红疹未再发作,完全缓解,汗出明显好转。
按语:
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很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全身起红斑、风团,伴有明显的瘙痒。风团的特点是忽起忽消,24小时之内会自然消退,但又可以再次发生。严重的时候还可以引起内脏的症状,比如腹痛、腹泻、胸闷、憋气,甚至喉头水肿,严重的还可以引起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很多,但多数是过敏性的原因。每遇过敏原均易复发,该患者对油漆等多类物质过敏,有些物理因素,比如遇冷、遇热、机械压力或者日光照射,有时候也可以引起物理性的荨麻疹。
风疹:荨麻疹属于中医学的“风疹”、“瘾疹”等范畴。是指周身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疹块,时隐时现,此起彼隐,瘙痒难忍,呈现发作性的一种疾病。本病在中医文献中又名“疙瘩”、“瘾疹”,乃指其高起皮肤之形以及时隐时发的特点而言。古医籍对其证候的描述亦甚为详尽,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医宗金鉴》亦指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为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其发病与个体素质密切相关,营卫空疏是致病的主要内在因素。因卫气虚弱,肌表不固,则风邪易乘。即《诸病源候论》所谓:“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生痦蕾。”营血不足,血虚生风,或血分伏热,则常因感受外风引发,故又有称为“血风”者。外邪入侵由于冷热失调,六淫外侵,风寒或风热之邪湿外客肌表,或因接触油漆、漆树及鼻闻花粉等特殊气味,肺卫受感,邪搏于皮肤肌腠之间,营卫之气郁结,发生风团疹块。
消风散:
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古人云:“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方中羌活、荆芥、防风、川芎以辛散轻浮之力,开泄腠理,疏风透表止痒,且荆芥善祛血中之风,僵蚕、蝉蜕轻扬清散之力,更兼以皮走皮之性,祛风透疹。厚朴、藿香避秽燥湿,理气消肿,既消皮肤之肿胀,又除恶散满。参、苓、陈、甘,益气化湿健脾扶正,使风邪无留滞之弊。
辨证思路:
本病的发病与脾虚湿困运化失常,外受风湿之邪郁于肌表关系密切。患者病程缠绵,久治不愈,每遇湿邪易发,久病湿邪困脾,脾胃运化失调,气机不畅,加之外感风邪,风邪夹湿蕴结肌肤,肌肤失养,以致皮肤瘙痒,风团时起时消,舌质略暗红,苔稍腻,脉细。治法以祛风除湿止痒。方中防风、当归、羌活、荆芥、川芎祛风活血透表。藿香、厚朴、白芷燥湿除满,避秽化浊,蝉蜕、僵蚕疏风透疹。参、苓、枣、甘、陈、术取“参苓白术散”之健脾益气化湿扶中之意,益气扶正,使外邪无留滞之地,薏苡仁健脾除湿,外邪之物侵袭后加用紫荆皮消肿解毒、地肤子清热利湿,赤小豆消肿除湿,疗效显著。
总结:
该医案充分体现陈老对于病证变化以及经方病机、用方潜药的精准把握,结合病证变化,而用药加减灵活变通,以药精为准,也启迪我等谨遵师训: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方能达到临证时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