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甜,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研究生。邮箱:liu0617tian@163.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关键词:自拟化痰软坚散结方、海藻玉壶汤、皮下脂肪瘤。
摘要:患者郑某,男,66岁,以全身多发性皮下肿块6+年就诊。中医诊断:肉瘤 中医辨证:痰凝血瘀证,以自拟化痰软坚散结方加减治疗疗效显著。自拟化痰软坚散结方由绞股蓝、净山楂、三棱、白芥子、胆南星、半夏、薏苡仁、浙贝母、炒栀子、牡丹皮、青皮、当归、赤小豆、生牡蛎组成。具有健脾化痰、软坚散结、活血化瘀、降脂的功效。
首诊:2021年12月9号
主诉:全身多发性皮下肿块6+年
现病史:患者郑某,男,66岁。患者29年前首次发现手背上长了一个包块,在医院行手术切除。术后23年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全身多处包块,在华西医院诊断为“皮下脂肪瘤”,行手术摘除(右上臂、左肘部、左上腹、右上腹、右前胸)。术后4-5年间,全身多处又出现大小不等皮下肿块,自诉有上千多个,最大的包块如鸡蛋大。此外,患者诉10年前体检首次发现肠道长了7-8个息肉,行手术摘除。术后2年复查肠镜,肠道又发现两个息肉,在华西医院行手术切除。术后3年复查肠镜,肠道又发现两个息肉,行手术切除。术后5年复查肠镜,再次发现肠道长了两个息肉,行手术切除。患者不想再行手术,希望靠吃中药来治疗,在女儿及女婿介绍下,遂来陈老处就诊。刻诊:患者右上臂、左肘部、左上腹、右上腹、右前胸、肩背部等多处可触及多个圆形肿块,大小不等,以右肘部包块最大,如鸡蛋大,皮温不热,皮色不变,质中,可推动,无痛。舌体略胖大,舌质淡红偏瘀暗,白腻苔,脉滑涩
西医诊断:皮下脂肪瘤
中医诊断:肉瘤
中医辨证:痰凝血瘀证
治法:化痰软坚、理气散结、活血化瘀
处方:自拟化痰软坚散结方加减
具体处方如下:
绞股蓝30g 净山楂30g 三棱15g 炒芥子10g
胆南星10g 法半夏15g 薏苡仁30g 浙贝母15g
玄参15g 炒栀子15g 牡丹皮15g 炒青皮15g
当归10g 赤小豆30g
15付,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2022年1月13号:患者诉服药后身体多处皮下脂肪瘤慢慢缩小,大便稍稀。在原方基础上去玄参,加干姜温阳健脾,生牡蛎软坚散结,进一步巩固疗效。具体处方如下:
绞股蓝30g 净山楂30g 三棱15g 炒芥子10g
胆南星10g 法半夏15g 薏苡仁30g 浙贝母15g
炒栀子15g 牡丹皮15g 炒青皮15g 当归10g
赤小豆30g 干姜15g 牡蛎(生)30g
15付,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2022年3月2号:患者诉服药后身体多处皮下脂肪瘤进一步缩小,十分高兴。在原方基础上加苍术燥湿健脾,进一步巩固疗效。具体处方如下:
绞股蓝30g 净山楂30g 三棱15g 炒芥子10g
胆南星10g 法半夏15g 薏苡仁30g 浙贝母15g
炒栀子15g 牡丹皮15g 炒青皮15g 当归10g
赤小豆30g 干姜15g 牡蛎(生)30g 苍术15g
15付,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2022年4月13号:患者诉服药后原有皮下脂肪瘤进一步缩小,当初鸡蛋大的脂肪瘤现在明显缩小,分解成小块包块。此外,患者诉皮肤变细腻,头发也慢慢变黑,家人及自己都觉得变年轻许多。患者十分高兴,连连称赞陈老技术高明,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病痛,让自己免受再次手术之苦。陈老在原方基础上去干姜、栀子、牡丹皮、苍术,加陈皮、海藻、连翘、昆布行气化痰、软坚散结,取海藻玉壶汤之义。加泽泻降脂。
具体处方如下:
绞股蓝30g 净山楂30g 三棱15g 炒芥子10g
胆南星10g 法半夏15g 薏苡仁30g 浙贝母15g
炒青皮15g 当归10g 赤小豆30g 牡蛎30g
连翘15g 海藻15g 昆布15g 陈皮10g
泽泻15g
15付,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2022年6月14号电话回诊:患者诉全身包块继续慢慢缩小,最明显的右肘部如鸡蛋大的包块现几乎完全消散,患者十分感激陈老,准备下周继续找陈老治疗,巩固疗效。
按语:
西医认识
皮下脂肪瘤即浅表脂肪瘤,是一种由成熟脂肪组织构成并发生于皮下的软组织良性肿瘤,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皮下脂肪瘤好发于肩、颈、背、肩胛间、臀部、前臂等处,肿块多为单个,也有多发情况。瘤体大小不一,凸出皮肤表面,呈扁平团块状或分叶状,按之较软,一般无明显压痛,与周围组织无黏连,推之可以移动,肿块生长缓慢,长到一定程度后可自行停止生长而固定不变。好发于成年人,30 ~ 50岁年龄段最多见。
皮下脂肪瘤具体发病原因目前未明,有学者猜测可能与血脂代谢异常有关。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等也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局部创伤后有时也会出现脂肪瘤,但创伤是否为其病因尚不明确。多发损害病例可有家族史。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单发者行手术切除,多发者可针对较大的病灶选择性切除,然而该方法都只是针对脂肪瘤这一病理产物,不能从病因病机出发,因而无法根治,治疗方法及疗效都非常局限。
中医认识
皮下脂肪瘤应属于中医瘤的范畴。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中说:“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又不结强,言留结不散,谓之为瘤。不治,乃至苣大,则不复消,不能杀人,亦慎不可辄破。”《外科正宗》云:“肉瘤者,软若绵,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终年只似覆碗然”。指出瘤是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的局限性肿块。《外科正宗》、《薛氏医案·外科枢要》等书,按瘤所在的组织(筋、脉、肉、皮、骨),配合五脏,分为筋瘤、血瘤、肉瘤、气瘤、骨瘤五种,后延续上述分类。中医外科学中明确指出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其特点是软似棉,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如肉之隆起。多数医家认为中医病因病机多是“气结、痰凝、血瘀”,以“行气、化痰、活血”为主要治则。也有医家强调从脾论治。《杂病源流犀烛》曰“自肌肉肿气,按之实软,名曰肉瘤,属于脾也”。五脏对应五体,脾主肌肉,由于思虑过度或饮食劳倦伤脾,脾虚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气滞血瘀,痰瘀聚积而成肉瘤。
自拟化痰软坚散结方
陈老自拟化痰软坚散结方由海藻玉壶汤化裁而来,海藻玉壶汤出自《外科正宗》:“治瘿瘤初起,或肿或硬,或赤不赤,但未破者。水二钟,煎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方中以海藻、昆布、海带为主药,化痰软坚散结,半夏、贝母化痰散结,连翘清热散结,青皮、陈皮行气理气,当归、川芎、独活活血调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气顺则痰消,血行则结散,具有化痰软坚、消瘿散结的功能。本方以气滞血瘀痰凝为病机,以肿块、结节、增生为主要临床表现。以海藻玉壶汤为基础方,通过辨证论治进行加减治疗,除了治疗甲状腺相关疾病,还可用于治疗乳腺、男性生殖器、肿瘤、皮肤等疾病[1]。陈老选取海藻玉壶汤中半夏、浙贝母、青皮、当归,加入绞股蓝、山楂、三棱、白芥子、胆南星、薏苡仁、栀子、牡丹皮、赤小豆、生牡蛎。绞股蓝益气健脾,以除生痰之源。绞股蓝含人参皂苷 Rb1 和人参皂苷 Rg3 等多种皂苷类成分,有较好的抗氧化、降血脂、保肝作用。山楂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山楂降脂作用显著。三棱甘平、味苦辛,功善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偏于破血。《本草经疏辑要》云:“三棱,从血药则治血,从气药则治气,老癖癥瘕积聚结块,未有不由血瘀、气结、食停所致,苦能泄而辛能散,甘能和而入脾,血属阴而有形,此所以能治一切凝结停滞有形之坚积也”。白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去。胆南星、薏苡仁健脾化痰;牡丹皮活血化瘀;生牡蛎软坚散结;栀子、赤小豆利水渗湿。诸药配伍,降脂、化痰、软坚、行气、活血、利湿并施,则肉瘤渐消。
辨证思路
患者因素体脾阳气虚,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病程日久,痰瘀互结,蕴结于皮下,相互交结发为肉瘤。痰湿瘀血互结是脂肪瘤形成的重要病理环节,可因痰致瘀也可因瘀致痰,两者相互影响共同致病。患者舌体略胖大,舌质淡红偏瘀暗,白腻苔,脉滑涩也是痰凝血瘀的表现。治疗上予以自拟化痰软坚散结方加减治疗,以化痰软坚,活血化瘀为原则,辅以降脂、健脾化湿。则瘤体自消。
体会
本病好发于全身各处,且大小不一,故手术切除有一定局限性,
且手术治疗后又极易复发。手术不是最好的选择,甚至越切越多。中医药治疗给患者带来希望。陈老运用自拟化痰软坚散结方已成功治疗了3-4个患者,患者反馈的效果都很好,但是需要医生的耐心和患者的长期配合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此医案遗憾之处未对脂肪瘤大小变化拍照记录,不能更直观体现此方疗效。陈老的自拟化痰软坚散结方为我们治疗皮下脂肪瘤提供新思路,尤其适用于顽固性,多发性皮下脂肪瘤,效如桴鼓,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晓苗,裴晓华,肖金禾等. 海藻玉壶汤的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