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1,陈学忠2
(1、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500;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31)
作者简介:马燕,女,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教授传承工作室新都师承班学员Email:20932468@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 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腹痛,痛则欲排便,伴肠鸣,陈学忠老师辨证为脾阳不足,肝木乘脾土,运用附子理中汤合通泻要方治疗后症状缓解,疗效确切。
关键词:附子理中汤合通泻要方 腹痛 陈学忠
患者林某某,男,70岁,以“腹痛、腹泻2月,加重半天”于2021年10月12日第一次入院。
患者于2021年8月左右开始出现腹痛、腹泻,痛则欲排便,解不成形大便,甚则水样便,时有颜色偏黑,2-3次/日,无发热、畏寒,无恶心、呕吐,予以口服药物后症状稍缓解。2021年10月12早晨患者出现腹胀、腹痛,解水样大便2次,腹胀时时欲便,排便不出,畏寒、发热,遂来我院急诊就诊,急诊以“腹痛”收入院。
既往4年前行食管癌手术,高血压病史8年,收缩压最高180mmHg,规律口服药物降压。入院后完善血常规+CRP:#白细胞 13.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12.8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92.0%,C反应蛋白最高 185.38mg/l。间断发热,体温波动在36.5-38.5℃,给予抗感染治疗,腹泻缓解后患者仍感阵发性腹痛,腹胀,先后给予柴苓汤加减、参苓白术散合逍遥散加减,西药给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匹维溴铵片治疗。症状有所好转后出院。
2021年11月左右患者再次出现腹痛、腹泻,餐后脐周疼痛,呈阵发性隐痛,随即腹泻,解黄色稀便,甚则水样便,2-3次/天,肠鸣,偶伴反酸,无腹胀、恶心呕吐、粘液脓血便、黑便、恶寒发热等不适。于2021年12月12日再次入院。查体: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反跳痛,肝区无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未见异常,4次/分。
中医诊断:1、腹痛,
2、食管癌术后
3、脾肾阳虚证
西医诊断:1、直肠息肉多发
2、肠易激综合征伴有腹泻
3、慢性食管炎
4、慢性胃炎
5、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6、前列腺增生
7、腰椎间盘突出
8、食管癌术后
入院后完善检查:电子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慢性食管炎(轻度),食管胃部分切除术后,食管胃吻合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窦)。电子肠镜:直肠多发息肉(0.4-0.6cm),经内镜直肠良性肿物切除术。给予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匹维溴铵、罂粟碱、蒙脱石等,中药给予乌梅丸加减,患者腹痛、腹泻症状好转不明显。
于2021年12月22日请陈老查房,刻下症见:进食后20分钟就出现肠鸣,腹痛,解稀便,泄后痛减,每日腹泻3-5次。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质淡略暗,苔白,脉略弦。
陈老认为患者为脾肾阳气皆不足,同时伴有肝木乘脾土,当治以温里止痛,健脾疏肝,方用附子理中汤合痛泻药方加减。具体用药如下:
附子30g 党参30g 炮姜30g 炒白术30g
防风10g 炒白芍20g 炒陈皮15g 炙甘草15g
4剂,水煎服,1日1剂
患者于12月23日带药出院,回家服药后腹痛症状较前明显减轻,12月29日电话回访,患者诉腹痛已缓解,大便2-3次/日,告知其再次来院复诊开药,但患者未再就诊。
讨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飧泄”的临床表现有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完谷不化),肠鸣腹痛,脉弦缓等。通常情况下,水谷精气为浊,六腑三阳经接受的水谷精气则是浊阴,浊中之清者,当上注于肺,自肺注之于脉。天阳之气为清,五脏三阴经接受的天阳之气就是清阳,如果清气不升,滞留在中焦,水谷不分,清浊不别,就易生飧泄。患者高龄,反复腹痛、腹泻数月,痛则欲排便,为素体脾阳不足,又有肝木乘脾,脾弱不能升清,运化失常。病久后脾阳虚损累及肾阳,脾肾阳虚,不能运化饮食,故见进食后腹痛泄泻。
附子理中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卷二,理中汤温补脾胃之阳,加附子温补脾肾之阳,故附子理中汤为先后天并补之剂。方中以附子温补脾肾,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土,干姜温胃散寒。郑钦安《医理真传》中云:“非附子不能挽救欲绝之真阳,非姜术不能培中宫之土气”,方中附子温补先天真阳,白术健脾燥湿、补中宫之土,干姜温胃散寒,人参补气益阴,炙甘草补后天脾土、调和诸药。五味药配合得当,治疗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诸证。
痛泻药方出自《丹溪心法》,主治脾虚肝旺之泄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多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所致。治疗以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为主。《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则之实,脾则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1]指出其所治腹泻特点是泻必腹痛。方中白术苦温,补脾燥湿,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配伍,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防风燥湿以助止泻,为脾经引经药,故为佐使药。
陈老将附子理中与通泻药方合用,治疗高龄患者缠绵两月之腹痛腹泻,应手而效,可见辨证精准,此思路值得借鉴和进一步在临床广泛运用。
参考资料:
1.吴昆.《医方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