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老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严重心律失常验案1则

日期:2022-03-01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516

作者简介:王舒培,男,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师承学员,成都青羊戴氏嗓音诊所, 四川成都610031   325350482@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指导老师。E-mail:  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邓某,女,79岁,以 “经常胸闷二十余天”就诊。中医诊断:心悸。辨证属心阳亏虚证 。陈老辨证精准,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温阳复脉,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心悸 陈学忠 

医案:

患者邓某,女,79岁,2022年1月24日初诊。

患者因经常胸闷二十余天,患者自述2020年曾发生心率慢,于医院体检,查的平均45次左右,服中成药好转。2022年1月8日又自觉心率慢,心累胸闷,于1月21日做24h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41bpm,最慢心率28bpm,最快心率114bpm,共有354次大于2秒的停搏,其中最长3.30秒,显著窦心心率过缓,窦性停搏,房性、交界性逸搏,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考虑为左束支起搏;间歇III°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早搏1698个,有5阵房速,有343阵成对房早,有5阵房性二联律,有1阵房性三联律;室性早搏9个,有3阵成对室早。医院建议立即住院治疗,建议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希望保守治疗,故于1月24日经人介绍于陈老处就诊,患者自述经常胸闷,时有头晕,饮食尚可,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弱。 

中医诊断:心悸   心阳亏虚 

中医治法:温阳复脉 

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方药:麻黄15g   细辛10g    白附片60g   红参30g 

    肉桂15g   炙甘草30g   补骨脂30g    淫羊藿30g  

    生姜3片

                      3剂,每日一剂,每日3次,每次200毫升 

1月27日二诊:患者自述胸闷气紧好转,心率稍有好转,晨起口苦,于上方加丹参30g,因为接下来过年,故予10剂,每日一剂,每日3次,每次200毫升继服。患者自行测量记录心率变化如下: 

日期

早(bpm)

晚(bpm)

1月21日

38

63

1月22日

37

38

1月23日

37

/

1月24日

/

67

1月25日

42

68

1月26日

44

/

1月29日

47

55

1月31日

68

71

2月1日

70

68

2月2日

67

69

2月3日

56

69

2月4日

64

66

2月5日

67

/

  2月16日三诊:患者自述因服药期间出现肝区隐痛,故仅服4剂就停药未服,但胸闷气紧症状好转,1月29日开始心率好转明显。于2月9日复查24h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67bpm,最慢心率58bpm,最快心率85bpm,有0次大于2.0秒的停搏;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房性早搏337个,有5阵房速,有3阵成对房早;室性早搏1个。患者感觉良好,表示满意。于剩下的6剂药中加白芍20g继服。 

2月23日电话随访:患者女儿转述,患者最近情况良好,胸闷好转,今日心率65bpm,效果满意。 

讨论:

心悸是指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淤血阻滞,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临床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等症。按病情轻重分为惊悸和怔忡。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日:“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记载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这是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关系的最早记载。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元代朱丹溪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 怔仲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明·虞抟《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日:“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清代王清任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征忡,《医林改错》 中记载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原方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具有温经解表之功效。主治素休阳虑,外感风寒证。然在临床中,不拘于有表寒的存在,但见有阳虚于内,阴寒内盛或有外寒来袭的诸多疼痛,予以使用,临床均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该医案中,患者年长,素体阳虚,虽无外感表证,但有明显心阳亏虚。方中重用白附片,佐以肉桂温阳;红参补气;麻黄细辛宣肺;炙甘草重用,益气复脉;淫羊藿,补骨脂补肾壮阳。二诊中患者自觉口干口苦,故加丹参益气养阴。三诊时出现肝区隐痛,故加白芍柔肝止痛。陈老临床辨证精准,用药精简,效如桴鼓,值得吾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