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甜,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研究生。邮箱:liu0617tian@163.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关键词:当归六黄汤、汗证、酸枣仁汤
摘要:患者李某,男,57岁。以出汗2+月就诊。中医诊断:汗证,中医辨证:气阴两虚,予以当归六黄汤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首诊:
主诉:出汗2+月
现病史:患者李某,男,57岁,两月前开始出现稍运动即周身汗流不止,打湿内衣,天冷时情况亦是如此,穿衣也不厚,患者认为这种出汗情况不正常,遂前来陈老处就诊。饮食尚可,大小便可,眠一般。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嫩红,薄白苔,脉细弱。
中医诊断:汗证
中医辨证:气阴两虚
治法: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处方:当归六黄汤加味
具体药物如下:
当归15g 生地黄30g 熟地黄20g 黄芪30g
黄柏15g 黄连10g 黄芩15g 龙骨30g
牡蛎30g 浮小麦30g
3付,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二诊:患者自诉服药第二剂出汗明显缓解,无之前动则大汗出,治疗有效,原方续服,巩固疗效,患者诉睡眠差,入睡困难,梦多,天冷明显。陈老遂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大当归量为20g,加知母10g,酸枣仁15g,茯苓15g,炙甘草15g,相当于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酸枣仁汤养血安神。
具体药物如下:
当归20g 生地黄30g 熟地黄20g 黄芪30g
黄柏15g 黄连10g 黄芩15g 龙骨30g
牡蛎30g 浮小麦30g 知母10g 酸枣仁15g
茯苓15g 炙甘草15g
3付,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电话回诊:患者诉已无动则大汗出的情况,睡眠也好转,入睡可,偶有梦多。
按语: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当归六黄汤出自金代李东垣《兰室秘藏·自汗门》,原文:“治盗汗之圣药也,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各等分),黄芪(加倍),上为粗沫,每服五钱,水两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朱丹溪认为“盗汗属血虚、阴虚”,主推当归六黄汤,补充了本方病机。戴思恭《论治要诀》认为: “自汗多而血涸津脱者。”亦可用本方。《景岳全书》云: “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指出阳盛火热所致自汗、盗汗可用本方。唐容川于《血证论》中指出: “阴阳两虚自汗盗汗可用当归六黄汤加附子。”可见无论自汗、盗汗均可使用本方。
辨证思路
本患者老年男性,气阴亏虚,气属阳,血属阴,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故患者动则出汗。患者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嫩红,脉细弱也是气阴两虚的体现。“汗为心液”,汗证与心密切相关,因阴血不足、心失所养,阴不制阳,火旺扰神,则出现入睡困难,梦多。陈老抓其主证气阴两虚,予以当归六黄汤合酸枣仁汤滋阴清热,固表止汗,养血安神,方中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归肝肾而滋阴血,阴血充则水能制火; 黄连、黄芩、黄柏,三黄以分泄上、中、下三焦之火,合苦以坚阴之意,热清则火不内扰,阴坚则汗不外泄; 倍用黄芪以益气实卫、固表止汗,又可合当归、熟地黄益气养血。加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固涩敛汗,浮小麦养心敛汗,益气除热。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苓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润燥,清热除烦,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清热、益气固表止汗,养血安神功效,则汗出可止,睡眠可安。陈老临床辨证精准,用药精简,效如桴鼓,值得吾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