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薇1 陈学忠2
1、作者简介:杜薇,女,温江区第二人民医院(和盛镇中心卫生院),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温江师承员 611131 E-mail:522672471@qq.com
2、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四川成都,610000 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此病病机由于在夏天反复服用寒凉之品伤及阳气,至脾肾阳虚、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机,中焦不耐寒热出现服用辛辣、寒凉之品出现泄泻、腹胀之证。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中主脏在脾,其致病原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其主要致病因素为湿,即《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陈老运用补中益气合四逆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泄泻疗效显著。
关键词:补中益气加附子汤加半夏泻心汤 陈学忠 泄泻
医案:患者张XX,男,31岁,反复泄泻、便溏、腹胀2年余。患者因2年前服冰镇西瓜后引起腹痛、腹泻治疗后好了,后又因夏天吃冰镇啤酒后出现腹痛、腹泻治疗后,开始反复出现喝酒、吃辛辣之品立即腹痛、腹泻,对冰冷之品惧怕吃后胃脘部及腹部即不舒服,屁多(一天多达20余次)、呃逆、腹胀,大便不成形一日1-2次,经他人介绍后于12月8日到陈老处就诊。
刻诊:便溏、腹胀、呃逆、口苦、口臭、身僵每天下午疲乏无力,舌体略胖大,舌质红,苔黄白微腻,脉濡缓。
中医诊断:泄泻
证型:脾肾阳虚,寒热错杂,中气下陷
治法:升降温里
方剂:补中益气汤合四逆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柴胡15g 黄芪30g 炒白术30g 炙甘草15g
生姜3片 大枣30g 党参30g 升麻15g
陈皮15g 炒枳壳20g 黄连10g 干姜30g
当归12g 制附片30g 赤小豆30g 法半夏30g
共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每日三次,饭后温服
二诊2021年12月16日,患者述服药后身僵、下午疲乏无力好转,口苦、口臭、腹胀、便溏有所好转,舌体略胖大,舌质红,苔黄白微腻,脉濡缓。陈老嘱前方不变,将附片增加到40g,续服7剂。
后电话随访,患者述身僵、下午疲乏无力,口苦、口臭、腹胀、便溏症状均已消失,大便已成形,唯感胃脘部时有不适感,嘱其再到陈老处复诊。
讨论: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其在李东垣另一著作《内 外伤辨惑论》一书中被列为诸方之首”如《脾 胃论·脾胃盛衰论》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胃病则脾 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原文详细记载了此方的主治病症:“若 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脾胃气虚, 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 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 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该方由黄芪、人参、 甘草、白术、陈皮、当归、升麻和柴胡八味药物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治疗少阴病(阴寒内盛,深人少阴,导致心肾阳衰),症见四肢厥冷,恶寒路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淡不渴,苔白滑,脉沉微;太阳病(外感病)误汗亡阳之汗出如珠,四肢逆冷,面色苍白,脉沉迟细微;方中主药附子辛热逐寒,救命门火衰,为回阳救逆要药;辅以干姜温脾散寒,助附子回阳救逆;佐使以炙甘草和中益气,且减缓姜、附辛烈之弊。此三味,药少效宏,共奏回阳救逆之功效。
半夏泻心汤起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219年.....后世分为《伤 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 证并治下第七”(149 条)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 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 者,此为痞,柴胡不中用之,宜半夏泻心汤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曰:“呕 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泻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 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 。古代又称之为 “溏泄 ”、“注泄 ”、“飧泄 ”、“鸭溏 ”等。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 一般统称为泄泻。泄泻有暴泻和久泻之分。急性泄泻 若久久不愈反复发作持续 2个月以上者则成久泻。 现代医学中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胆囊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吸收不良综合征 (乳糖耐受不良、乳糜泻 )等病所致腹泻均隶属于中医之 “久泻 ”范畴。中医认为久泻病因责之于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久病诸脏不足或外邪迁延日久等‚如 《古今医统 》 中曰:“泄泻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 因病必致泄泻…… ”。其病机包括脾虚湿滞、脾肾阳虚及肝郁脾虚‚脾虚为本病病机之关键。《景 岳全书·泄泻论证篇 》有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 胃 ”。感受湿邪、饮食不节(洁 )、久病失治或素体脾胃 虚弱‚均可伤及脾胃‚脾司运化功能失职、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湿不化或因虚而湿自内生水湿留中下注肠道而为泻。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所云:“湿盛则濡泄 ”;《罗氏会约医镜·泄泻 》谓:“泻由脾湿、湿由脾虚 ”。脾虚为致病之内因,湿盛为外因且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司易湿盛而湿盛易困阻脾阳。3 脾肾阳虚乃久泻病机之转归 《景岳全书·泄 泻 》云:“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阴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 ”。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之后伤及肾阳,肾阳虚不能温养脾土;或泄泻日久脾土亏虚不能充养肾阳故脾肾俱虚。如 《张氏医通 》云:“肾脏真阳虚则水邪胜水气内溢必渍脾而为泄泻 ”。
该医案中,患者男性,患者在夏天四季阳气最盛之时,食冰镇啤酒和西瓜后,引起反复腹痛腹泻,经西医治疗好后,只要喝酒、吃辛辣之品立即腹痛、腹泻,对冰冷之品惧怕吃后胃脘部及腹部即不舒服,屁多(一天多达20余次)、呃逆、腹胀,大便不成形一日1-2次反复2年余,伴口苦、口臭、身僵每天下午疲乏无力。陈老认为该患者反复泄泻、腹胀、便溏2年余,结合舌脉及兼证,久病至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中焦受纳不耐寒热,出现寒热错杂而出现腹痛、腹泻、呃逆、腹胀,大便不成形、口苦、口臭,脾虚湿滞、脾阳久衰不能充养肾阳,导致脾肾阳虚而出现阳虚湿滞身僵每天下午疲乏无力。陈老选用补中益气汤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四逆汤温补脾肾,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降逆消痞来治疗,共凑升降温里的作用。患者在随诊两次后病情明显好转,疗效显著。体现了陈老在复杂病机中的精准辩证治疗,为我们在临床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