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中医陈学忠新都中医院师承班学员黄小艳
摘要:患者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股骨颈骨折,不思饮食,纳少,经久不愈。陈学忠老师辨证为胃阴不足,运用麦门冬汤疗效满意。
关键词:麦门冬汤,胃阴不足,纳呆
杨某,女,89岁,2021年12月22日初诊。
主诉:呃逆、纳少10+天
现病史:10+天前,患者因股骨颈骨折后不能活动,出现呃逆,胃胀,饥而不欲食,心情不佳,疲倦乏力,无明显胃痛,无恶心呕吐,无嘈杂,无反胃,西医给予“多酶片、山楂片”等,仍无食欲,效果不佳,遂要求中医药治疗。
既往有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5期,长期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尚可。
刻诊:呃逆,胃胀,饥而不欲食,口淡无味,疲倦无力,偶有咳嗽,语音低微,舌体略胖大,舌质淡,无苔,少津液,脉细弱。
诊断:呃逆 纳呆
病机:胃阴不足
治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呃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
人参30g 麦冬60g 山药50g 法半夏15g
甘草15g 大枣30g 生姜15g
5剂 一剂两煎,浓煎,日服三次,每次50ml,1剂1日。
二诊:2021年12月29日,舌质淡,舌苔由“镜面舌”转为少许薄白苔,食欲有所改善,大便干结难解,余症未减。患者高兴地说“嘴巴晓得点点味道了,以前吃什么都不香”。
陈老考虑此为阴虚,津液不足,不能濡养肠道,治疗上方麦冬加至90g,加强滋养胃阴之效。
5剂 一剂两煎,浓煎,日服三次,每次50ml,1日1剂。
三诊:2022年月1月5日 。舌质淡红,薄白苔,正常进食,大便能顺利解出,诸症改善。患者得意地说道“嘴巴有饭香,终于能吃大碗饭了”。继续守方观察。
讨论:
呃逆:是消化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呃逆又称哕,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而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因素,则有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及气血亏虚等方面。在辨证上首先必须掌握虚实,分辨寒热。在治疗方面,则以和降胃气平呃为主。实证中,属于胃家寒冷者,治宜温中祛寒;属于胃火上逆的,治以清降泄热。虚证中,属于脾胃阳虚者,治宜温中补气,降逆和胃;属于胃阴不足这,治以生津养胃[1]。
食少纳呆,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胃之气健旺,升降自如,则能纳能化;脾胃之气虚或气滞,则出现食少纳呆。食少纳呆有虚实之分。实者,邪气有余,干犯胃腑而致胃气不降,包括脾胃气滞、肝郁乘脾、痰湿困阻、食积胃肠、或因热盛,皆可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而致食少纳呆,临床表现一派邪气有余之象,去其有余之邪,则胃气复常,而饮食自能如常;虚者,正气不足。可以为脾胃自身之虚,如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说,“不能食者,胃中元气虚也”;也可由其他脏腑之虚损而累及脾胃,如下焦肾阳不足,火不生土。脾胃虚弱又分两种情况,脾胃阳气虚弱与阴血亏少。大抵实证多见于新病,虚证多见于久病,亦有虚实挟杂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则刚燥,胃喜柔润也。……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判,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脾气下陷固病,即不下陷,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
麦门冬汤出自首载于《金匮要略》,原文:“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方中麦门冬重用为君,甘寒清润,养阴生津,滋液润燥,兼清虚热,两擅其功。臣以半夏降逆下气、化痰和胃,一则降逆以止咳呕,二则开胃行津以润肺,三则防大剂量麦冬之滋腻壅滞,二
药相反相成。人参健脾补气,俾脾胃气旺,自能于水谷之中生化津
液,上润于肺,亦即“阳生阴长”之意。甘草、粳米、大枣甘润性平,合人参和中滋液,培土生金,以上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诸药相合,可使肺胃阴复,逆气得降,中土健运,诸症自愈[2]。
本例患者年老久病、重病、中风后遗症,下肢肢体活动受限,镜面舌,结合一系列临床表现,重点表现为肺胃阴虚,尤以胃阴衰败为主之征象。陈老以麦门冬汤原方治疗,特别强调用人参大补元气,滋补脾胃之气,不用党参。因患者高龄,纳呆,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久卧伤气,元气受损,津随气脱,非人参不能补也。随着胃气逐渐恢复,重用麦冬滋养胃阴,增液行舟。
小结:本例由麦门冬汤原方重用麦冬、人参,灵活运用,使患者舌苔由镜面舌逐渐恢复薄白苔,胃阴得养,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元气得补,气血调和,取得临床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医内科学 张伯臾 [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147-148
【2】方剂学(新世纪第四版) [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