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柯1,陈学忠2
(1.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双流 610200;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介绍:肖柯,女,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室双流区中医医院师承班学员,四川成都双流区610200,邮箱:16126305@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冯某某,女,45岁,以“心悸2年”就诊。中医诊断:心悸。辨证属心阳虚证。治以温补心阳。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之。
关键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心悸;医案
1.病案:
冯某某,女,45岁,2021年9月7日初诊。
患者以“心悸2年”为主诉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不适,晚上易出现。平时有潮热汗出、烦躁易怒,长期失眠,不易入睡,易惊醒。自诉怕冷不明显,纳可,二便正常。自诉曾口服中药及理疗治疗,病情改善不明显。曾口服抗抑郁药物,后停药。既往有甲减病史。生育两胎。今来陈老处就诊。
刻下症:神一般,面色晦暗,舌体略胖舌质淡白苔脉细弦。
查体:未查及。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虚证)
治法:温补心阳
选方: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用药:桂枝30g 白芍15g 龙骨30g 牡蛎 30g
茯神30g 大枣30g 茯苓30g 浮小麦60g
远志15g 炙甘草15g 生姜3片
14剂 1日1剂,水煎取汁600ml,分3次饭后温服。
9月28日患者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心悸潮热汗出有减轻,入睡难,早醒梦多。原方加首乌藤30g,煅磁石30g。10付。
10月12日患者三诊:患者诉服药后心悸减轻,无潮热汗出。眠改善,梦减少,半夜醒。加党参30g,石菖蒲15g。10付。
11月16日患者四诊:患者诉偶有心悸,无潮热汗出,不易入睡,易醒。前方去白芍,加白附片30g。10付。
11月30日患者五诊:患者诉心悸潮热汗出不明显。整个睡眠过程改善。前方中附片增至60g,余不变。5付。
12月14日患者六诊:患者诉心悸不明显,晚上能睡7个小时。前方去石菖蒲,余不变。10付。
讨论: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以虚证居多,亦由虚致实,虚实夹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丹溪心法 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调和阴阳,潜镇摄纳之功效。主治虚劳少腹弦急,阴部寒冷,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心悸,遗溺,脉虚大芤迟,或芤动微紧。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龙骨、牡蛎潜镇摄纳,使阳能固摄,阴能内守,而达阴平阳秘,精不外泄之功。桂枝汤加入龙骨、牡蛎后,不仅仍具有温阳散寒,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还能重镇安神,收敛固涩之功。
该患者中年女性,长期失眠,阴阳失衡,晚上出现心悸不适。平时潮热汗出,烦躁易怒。传统中医认为,白天属阳,晚上属阴。晚上阴偏盛,阳偏弱。该患者晚上出现心悸不适,考虑心阳不足,心失温养而心悸动不安。心主神志,心失所养则心神不安,烦躁易怒,夜寐不能。汗为心之液,心阳不足,固摄无权,而出现潮热汗出不适。结合患者舌体略胖舌质淡白苔脉细弦,中医辨病辨证属心悸(心阳虚证)。予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温补心阳,加茯苓、茯神养心安神,远志安神宁心。二诊患者心悸潮热汗出有减轻,入睡难,早醒梦多。加首乌藤、煅磁石加强重镇安神宁心。三诊患者心悸减轻,无潮热汗出。眠改善,梦减少,半夜醒。加党参、石菖蒲即茯神丸(由党参、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组成)补益心气、安神定志。四诊患者偶有心悸,无潮热汗出,不易入睡,易醒。患者失眠反复,考虑阳虚不能入阴成寐所致,故去阴柔之白芍,加辛温之白附片温肾阳而助心阳。五诊患者诉心悸潮热汗出不明显。整个睡眠过程终得改善。临床证明温阳对患者失眠的改善大有裨益,故加重白附片用量以求能更好改善患者失眠症状。六诊:患者诉心悸不明显,晚上能睡7个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患者治疗过程中,失眠一直伴随患者心悸始终,随着心悸症状的改善,失眠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否又给我们治疗失眠患者一种新思路?值得我们思考及探索。同时再一次让我们见识了师父提出的理论自信,激励我们在临床践行中不断前行,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