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纪福连,女,犍为县中医医院,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师承班学员 E-mail:735491165@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田某某,男,63岁,因“夜间汗出、失眠5年余”就诊。中医诊断:盗汗、失眠。证属气滞血瘀、心肾不交、虚阳上浮证。陈老辨证精准,以失眠合剂合潜阳封髓丹行气活血、交通心肾、温水潜阳,取得明显疗效。
关键词: 盗汗 失眠 失眠合剂 潜阳封髓丹 陈学忠
医案:
患者田某某,男,63岁,2021年12月4日因“夜间汗出、失眠5年余”前来就诊。
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汗出,以下半身汗出明显,伴睡眠差,入睡困难,时寐时醒,耳鸣,口干、口苦,大便稀溏,手足冷。曾经多位中医师治疗,前医有辨证为肝胆湿热者,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无效,有辨证为阴虚内热者,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之仍无效。恰逢陈老到犍为县中医医院带教,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到陈老处就诊。
既往史:糖尿病多年。
刻诊:夜间汗出,以下半身汗出明显,伴睡眠差,入睡困难,时寐时醒,耳鸣,口干、口苦,大便稀溏,手足冷,饮食尚可。面色晦黯,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偏暗,苔薄白,脉沉涩。
中医诊断:盗汗、失眠。
辨证:气滞血瘀、心肾不交、虚阳上浮。
治法:行气活血、交通心肾、温水潜阳。
方剂:失眠合剂合潜阳封髓丹加减。
方药:生地黄30g 丹皮15g 丹参30g 柴胡15g
枳壳15g 川牛膝30g 龙骨30g 砂仁20g
黄柏20g 肉桂10g 附片(先煎)30g 龟板(先煎) 20g
干姜10g 炙甘草15g
6剂,水煎服,附片、龟板先煎1小时,每日一剂,每日3次口服,每次200ml。
12月11日二诊:患者自诉夜间下半身汗出减少,睡眠也有所改善,入睡时间缩短,口苦、口干也明显减轻,手足冷减轻,大便仍稀溏,仍觉耳鸣。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偏暗,苔薄白,脉沉涩。考虑患者病程日久,效不更方,继续予上方4剂。
12月16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夜间未再汗出,睡眠明显改善,能一觉睡到天亮,口苦、口干消失,手足冷明显减轻,大便稍偏稀,耳鸣也减轻。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稍暗,苔薄白,脉略沉。继续予上方4剂巩固疗效。
讨论:
1、汗证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
2、失眠
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中医又名“不寐”。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关。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神不安为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神失养为虚,但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
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类证治裁·不寐》:“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景岳全书·不寐》:“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景岳全书.不寐》引徐东皋曰:“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者,亦不得眠。……有体气素盛偶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滚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凉膈之类。有体素弱,或因过劳,或因病后,此为不足,宜用养血安神之类。凡病后及妇人产后不得眠者,此皆气虚而心脾二脏不足,虽有痰火,亦不宜过于攻,治仍当以补养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药。”
3、辨证思路
该患者为老年男性,以夜间汗出、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盗汗”、“失眠”范畴。患者患糖尿病多年,糖尿病中医病名“消渴”,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脾阳虚,气血生化不足,无以温煦四肢,故手足冷;水谷运化不足,故大便稀溏;肾阳虚,阴无以滋,虚阳上浮,故盗汗、耳鸣;阳不入阴,则入睡困难,时寐时醒;舌体略胖浅齿印,苔薄白,脉沉为脾肾阳虚之征。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亦可导致盗汗,正如《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血瘀亦可导致失眠,失眠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故清代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患者舌质偏暗,脉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4、失眠合剂
失眠合剂为陈学忠教授原创经验方,有活血化瘀、滋阴凉血、交通心肾之功效。
失眠合剂由血府逐瘀汤化裁而来。血府逐瘀汤本是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症。而王清任在创立此方提出“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陈老选取血府逐瘀汤方中生地、柴胡、桔梗、枳壳、川芎、川牛膝,以牡丹皮、丹参代替桃仁、红花,加入郁金、龙骨,并合交泰丸(肉桂、黄连)交通心肾,共12味药制成失眠合剂。
血府逐瘀汤以桃仁、红花为君,重在活血化瘀,陈老以牡丹皮、丹参代替桃仁、红花,在活血祛瘀基础上,增加清热凉血之功。柴胡疏理肝气,行气解郁;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郁金清心解郁、活血行气;川芎行气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龙骨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肉桂、黄连即交泰丸,怔忡不寐心阳亢,交通心肾自可安。全方活血化瘀,滋阴凉血,交通心肾,神可安烦可除。
5、潜阳封髓丹
金代医家李杲在的《医学发明》中,记载着具有道家色彩的“三才封髓丹”,“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在方中就是天冬、熟地和人参,再加黄柏、砂仁、炙甘草。这个方子当时用来降心火和滋肾水,治疗虚火上炎导致的遗精滑精。从它的名称和其中的“三才”来看,似乎可以想像,它就是现在“潜阳封髓丹”的鼻祖,但是,三才封髓丹治疗的情况恰恰相反:是阴虚引起的,所以,“潜阳封髓丹”并不出自补土派的创始者,而是来自郑钦安的两个方子:原来各成一体的“潜阳丹”和“封髓丹”。
前者“潜阳丹”出自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方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的作用,方译为:“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后者“封髓丹”出自元代许国祯所著《御药院方》,虽非郑钦安自拟,但郑氏非常推崇此方,其在《医理真传》中言:“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尝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闭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至平至常,至神至妙”。此方具有纳气归肾的功效,又能补益三焦,方译为:“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潜阳封髓丹”是扶阳派吴荣祖老先生将“潜阳丹”和“封髓丹”两方合一的组方,具有温肾补火、潜阳入阴、镇摄虚火的作用,是温水潜阳的代表方剂,其治法重在引火归源,使其水火既济,阴阳调和,虚火自平。
陈老辨证精准,以失眠合剂合潜阳封髓丹行气活血、交通心肾、温水潜阳,取得明显疗效。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辨证准确,用药方能有效,我们要继续认真学习陈老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医道路上不断求索,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