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老师运用肾着汤加味治疗腰痛验案一例

日期:2022-01-19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3484

鞠梅,施欣辛*

摘要:患者为慢性肾衰竭,腰痛,头晕,腹泻,下肢冷。陈学忠老师辨证为脾肾阳虚、寒湿困阻,运用肾着汤疗效显著。肾着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干姜 茯苓 白术 炙甘草组成,具有健脾温肾除湿的功效。

关键词肾着汤   腰痛 腹泻 下肢冷  

医案XX,男,74岁,于2021年12月21日入院

患者2+年前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在我科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本次患者因“维持性血液透析2+年头晕1周”入院,入院诊断:1、慢性肾衰竭 血液透析状态 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2、2型糖尿病3、甲状腺功能减退4、脑梗死5、慢性肠炎?6、肺部感染 7、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时患者诉头晕,偶有汗出,阵发性咳嗽,食欲减退,疲倦乏力,近半年感腰、臀、髋部及双下肢冷痛,俯仰困难,大便稀溏,3-5次/日,小便无。入院后给以抗感染控制血糖血压并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治疗,患者头晕稍好转,仍诉腰、臀、髋部及双下肢冷痛,如浸水中,肢体困倦,纳差,不欲饮食,大便稀溏,3-5次/日,遂求助陈教授诊治;2021年12月22日陈教授到我院时就诊查见:患者舌质淡,苔薄白,根部略腻灰黑,舌体偏大,脉沉。中医诊断:腰痛 证型:脾肾阳虚、寒湿困阻,治法:健脾化湿,温阳散寒,方药:肾着汤加减

    附片60g    干姜60g    桂枝50g   茯苓60g

炒白术30g 炙甘草15g 党参30g

4剂,每日1剂,每日3次,颗粒剂 温水冲服

因主管医生考虑患者为慢性肾衰竭,故予以附子及干姜减量至30g,每日2次,每日2/3剂,颗粒剂 温水冲服

二诊2021年12月29日,患者诉服中药后进食稍改善,无头晕,仍诉腰部及双下肢冷痛,大便仍不成形,3-5次/日,睡眠欠佳,舌质淡,苔薄白,舌根部灰黑较上一次稍变浅,舌体偏大,脉沉;陈老师考虑患者病情有好转,但寒湿仍重,效不更方,需加强温中散寒作用,在原方的基础上将附片加至40g干姜60g,

附片40g    干姜60g   桂枝50g 茯苓60g

炒白术30g 炙甘草15g党参30g

2次,每日2/3剂,颗粒剂 温水冲服

三诊2022年1月5日,患者腰及双下肢冷痛明显减轻,食欲好转,头晕消失,无咳嗽无汗出,大便先干后稀,次数1-2次,舌质淡,苔薄白,根部灰黑苔较前进一步改善,舌体偏大,脉沉,患者自觉症状较入院明显改善,继续守方,在原方的基础上将附片加至60g干姜90g,

附片60g    干姜90g   桂枝50g 茯苓60g

炒白术30g 炙甘草15g党参30g

2次,每日2/3剂,颗粒剂 温水冲服

讨论:腰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腰痛一证,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西医学的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腰部病变以及肾脏等内脏疾病,凡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以之辨证论治。中医腰痛主要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临床常见证型有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等,需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1]

    肾着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主治肾着寒湿证,以腰中冷痛困重,如坐水中,身体沉重,或腰痛俯仰困难为主要表现。本病案患者陈某为老年男性,病程较长,基础疾病较多,肾阳虚弱,不能温养其府,则腰中冷痛、困重,腰痛俯仰困难;寒湿困阻阳气,气不周流,则身体沉重;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不足,损及脾胃,脾胃虚弱,痰饮内生,上蒙清阳,则头晕目眩,站立不稳。陈老方中重用附子,温壮肾阳,使水有所主,化气行水;干姜温暖肾阳,散寒除湿;茯苓能补能泻,补则益中气,泻则利饮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桂枝温阳化气,平冲降逆,气化痰湿;脾能化湿,以白术健脾燥湿,温胃化饮。患者便溏,党参与白术、茯苓同用,以补脾肺之气。甘草补益中气。全方诸药配伍,以奏温补肾阳、健脾利湿之效2】

    俗话说“中药不传之密在于量”,药物剂量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疗效,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现代传世的中医经典中,其药方剂量基本是固定的,用药有一定的范围。特别是在某些方剂中,剂量配伍更是慎重。如当归补血汤,方中重用黄芪,是当归的五倍,大补肺脾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柴胡在小柴胡汤、逍遥散、补中益气汤中剂量各不相同,各取其透邪外出、疏肝解郁、升举清阳之效。陈老重用附子、干姜,温脾肾之阳,补中下焦元气,对前人的经验,师古不泥古,辨证准确,用足剂量,并将其放至实践中不断检验与改进,值得我辈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96-500;

2】王付,许二平,张大伟.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