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老师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痛、便秘、失眠验案1则

日期:2021-12-19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1645

作者简介:王舒培,男,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师承学员,成都青羊戴氏嗓音诊所 四川成都610031   325350482@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指导老师。E-mail:  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彭某,男,56岁,以“胃部隐痛三十余年”就诊。中医诊断:胃痛。辨证属脾胃虚寒。陈老辨证精准,以黄芪建中汤,温中补气,和里缓急。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 胃痛 陈学忠

 医案:

患者彭某,男,56岁,2021年10月27日初诊。

患者自述12岁时因急性胃肠炎胃部隐痛,至今未愈,大便秘结,平素四五日一行,甚则十余日一行,腹胀,饮食不化,无反酸,西医查得胃中息肉,饮食一般,身体瘦弱,睡眠差,入睡尚可,梦多易醒,一般三点至四点易醒,醒后不能入睡。曾多地寻求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转而求治我处。患者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弱。

 中医诊断:胃痛  脾胃虚寒

 中医治法: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方剂:黄芪建中汤

 方药:炙黄芪30g 党参30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桂枝15g   白芍30g  生姜3片

            十剂,每日一剂,每日3次,每次200毫升

 12月1日二诊:患者自述,因对药物信心不足以及事务繁忙,一直未曾服药,十一月下旬才开始服药,并在煎药时忘记加生姜同煎,服药3剂后自觉胃痛明显好转,睡眠明显好转,现可睡至六七点醒,现大便2日一行,便软易解,精神明显好转,体重也有所增加,患者原以为是治疗胃痛,没想到睡眠和便秘也好转明显,自觉十分惊喜,效果满意;停药数日后诸症稍有反复,患者补述手足冷。于原上方改桂枝20g,白芍40g,十五剂继服。

 讨论: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胃脘痛"。《内经》初步阐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灵枢.经脉》日:“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金元时期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痛作为独立的病证。明·虞传《医学正传,胃脘痛》对胃脘痛与心痛进行了鉴别:“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此后,明清时期进一步理清了胃痛与心痛的区别,对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人,治疗方法不断丰富。如明·龚廷贤的《寿世保元·心胃痛》强调饮食失调在胃痛发病中的作用;清·洗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胃痛》中强调肝气犯胃的作用;清·高世拭《医学真传,心腹痛》指出要广义理解和运用“通”法:“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泻为通,则妄矣!”为后世辨治胃痛拓展了思路。清·叶天士倡导“初病在经,久痛入络”的病机特点,治疗方面强调“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提出辛香理气、辛柔和血、泄肝安胃、甘温补胃、滋阴养胃等治法。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以通为用,和降为顺,不宜郁滞。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夜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诸不足症。喻昌曰:虚劳而至于亡血失精,津液枯稿,难为力矣!《内经》于针砭所莫治者,调以甘药,《金匮》遵之而立黄芪建中汤,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但用稼穑作甘之本味,而酸辛咸苦在所不用,盖舍此别无良法也。然用法贵立于无过之地,不独呕家不可用建中之甘,即微觉气滞,更当虑甘药太过,令人中满也。至大建中则大建其中之阳,小建中则小小建立之义,理中则燮理之义,治中则分治之义,补中、温中,何莫非先中州之义。缘伤寒外邪逼入于内,法难尽用,仲景但于方首以小之一字,微示其意,至《金匮》始尽建中之义。

该医案中,患者胃部隐痛三十余年,多处医治不效,大便秘结,饮食不化,久病日久,身形羸弱,故考虑为脾胃虚寒。方中黄芪补益中气;用党参代饴糖甘温质润,温补中焦,缓急止痛;桂枝辛温,温阳祛寒;白芍酸甘,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党参与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诸药合用,使中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则诸症自愈。陈老临床辨证精准,用药精简,效如桴鼓,值得吾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