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甜,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研究生,邮箱:liu0617tian@163.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关键词:桂枝加附子汤、苓桂术甘汤、汗证、背心冷、痰饮
摘要: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具有调和营卫,温阳固表的作用;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水的作用,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首诊:患者秦某,女,82岁,1月前因外感后出现全身出汗,白天稍运动后感汗流不止,夜晚12:00后开始出汗,潮热,脚软无力,口干,大便干结,长期吃麻仁丸帮助排便,不吃药则4-5天/次,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质淡,薄白苔,脉细弱。
中医诊断:汗证
中医辨证:阳虚不固、营卫不和
治法:温阳固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加味
具体药物如下:
桂枝15g 白芍30g 白附片30g久煎
炙甘草15g 大枣30g 党参30g 生姜3片
3付,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二诊:患者自诉服药第三剂出汗明显缓解,口干也明显改善,大便也改善。治疗有效,原方续服,巩固疗效,患者诉背心冷痛,8年前就开始出现背心冷,后经艾灸治疗后好转,2个月前又复发,感觉如背上背了冰块,又诉像涂了风油精一样有又麻又凉的感觉,晚上睡觉的时候不敢侧身睡,怕有风透进被子,全身包裹严实,十分痛苦,陈老遂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大桂枝量为30g,加茯苓30g,白术30g,相当于在原方的基础上加苓桂术甘汤。
中医诊断:痰饮、汗证
中医辨证:中阳不足、饮停于心、阳虚不固
治法:温阳化饮固表,健脾利水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合苓桂术甘汤
具体处方如下:
桂枝30g 白芍30g 白附片30g久煎
炙甘草15g 大枣30g 党参30g
茯苓30g 白术30g 生姜3片
5付,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三诊:患者自诉背心冷痛明显缓解,现白天不冷,仅晚上还感背心稍冷,但冷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患者大喜,治疗思路正确,现大便正常,香蕉软便,1次/天,遂在原方的基础上减白术为20g,相当于原方续服,具体处方如下:
桂枝30g 白芍30g 白附片30g久煎
炙甘草15g 大枣30g 党参30g
茯苓30g 白术30g 生姜3片
5付,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按语: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此医案中桂枝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共为君药;白芍为臣,量为30g,既益阴敛营,又可润肠通便,桂枝、白芍相合,调和营卫,相须为用,相辅相成;生姜辛温,助桂枝辛散表邪,大枣、党参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并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白芍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全方合用则调和营卫、扶阳固表,通过固阳以摄阴,此所谓“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汗液不再丢失,阴分自能保全,且阳生则阴长。
苓桂术甘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还见于《金匮要略》中,主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痰饮证。方中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能消已聚之痰饮。饮为阴邪,非温药不化,得温使开,得阳使运,故此医案中加大桂枝量为30g,以辛温之桂枝为臣,温阳以化痰饮。正如《金匮要略》所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培土制水、健脾祛湿,白术与茯苓相须为用,体现治生痰之源以治本;桂枝与白术同用,有温阳健脾之功。 甘草本方其用有三:一配桂枝以辛甘化阳,助温补中阳之力;二配白术益气健脾,益土以制水;三调和诸药,兼佐使之用。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化饮,淡渗利湿,温而不燥、利而不峻,使中阳得健、痰饮得化,标本兼顾。
辨证思路:
本患者82岁高龄,年迈体虚,阳气不足,又因外感导致本不足的阳气更虚、阳气受损、卫外不固而致汗出不止,正如《内经》所述“阴在内,阳之守也”,阴无所守则见“遂漏不止”;汗出于表,继而津液受损、故患者口干,阳损津伤,四肢失于充养,故患者脚软无力,患者舌胖大、有齿印,舌质淡,脉细弱也是阳虚的表现,阳气亏虚,水气不化,津液不行,聚于心下而成痰饮,故感背心冷痛,大便干结乃阳虚不能正常化津以濡润肠道且推动无力所致。
心得:
陈老在讲解此医案时说到一点,背心冷痛的部位如果涉及面积大,如全背,考虑阳虚;如果涉及部位小,像此医案患者背心凉冷的部位仅限于心窝下,如拳头般大小,考虑为痰饮。经老师点播,学生受益匪浅,陈老对经方及药物剂量方面运用的炉火纯青,令学生敬佩,值得我们后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