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嘉1 陈学忠2
1、作者简介:张宏嘉 女 四川成都610031,1837406162@qq.com
2、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指导老师。E-mail: sccd865@sina.com
摘要:王某,男,68岁。患者以“身痒发疹1周”就诊。中医诊断:丘疹性荨麻疹。辨证属风湿热之邪郁于肌表,治以宣透祛风清热止痒。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而愈。现举老师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丘疹性荨麻疹病一案,以觞医者同行。
关键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荨麻疹 陈学忠
1、案例:
患者王××,男,68岁,2021月09月02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因“身痒发疹1周”就诊,陈老仔细询问病情,患者自诉曾在白水河避暑达两月之久,前几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处皮肤瘙痒,回成都后至我院陈老处就诊,现见身痒、指甲盖大小红色风疹,伴颈项强痛等症状。无发热,无黑朦,无恶心呕吐,纳可,眠差,二便常。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质淡红,苔白黄,脉浮滑。
诊断:丘疹性寻麻疹:风湿邪热蕴肤
治法:宣透祛风清热止痒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麻黄15g 连翘30g 赤小豆50g 栀子30g
苦杏仁12g 蛇蜕30g 地肤子30g 当归12g
白芷15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生姜3片
共3剂,一日一剂,三次服。
二诊:2021年09月06日,病人诉身痒好转,颈项强痛,效不更方,在前方的基础上加入葛根100g,续服三剂。
三诊:2021年09月08日,电访患者询问上次病情情况,诉上次服药后,身痒、发疹等症状已痊愈。
讨论:该患者老年男性,气血亏虚,再加外受邪毒、风湿,致使风湿邪毒入里,闭郁肌表,郁而化热,阻滞经络,故身痒、颈项强痛。其中麻黄、杏仁、白芷、生姜意在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连翘、栀子、赤小豆旨在苦寒清热解毒;当归养血润燥;地肤子、蛇蜕燥湿祛风止痒,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其药物组合成为共奏辛温解表散邪,润燥解热祛湿之效。
丘疹性荨麻疹有时候又叫虫咬皮炎,主要表现为在躯干、四肢出现形状大小差不多的、红色的丘疹或者是风团,部分皮疹上面还看到亮晶晶的小水泡,瘙痒比较剧烈,皮疹往往呈纺锥形的一个形态,并且可以出现此消彼长的一个状况。旧的皮疹在几天内逐渐的变暗消退,而新的皮疹就会不断出现,丘疹性荨麻疹实际上是被跳蚤、臭虫、蟑螂等昆虫通过叮咬的方式,把体内的毒素注入到血液以后,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的变态反应,所以身上大多数部位都可以出现红色的丘疹和风团出来。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见于《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方四十四。麻黄本经云“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气上逆,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日华子本草》言:通九窍,调血脉,取其解表破瘀之功;连翘本经云: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赤小豆本经云:主下水,排痈肿脓血,二者清热利湿;桑白皮本草纲目云:杀虫,治诸疮疖,消肿,去头面诸风气酒齄疱,祛风止痒;生姜、大枣、甘草调脾和胃,调和营卫。诸药配合,解表破瘀,内清湿热。历代医家对此方各抒己见,或有外寒内热,或湿瘀肌腠,或湿热蒸于胃,或热蒸肌肉,现将医家认识罗列于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瘅,黄也。伤寒为寒湿在表,发黄为瘀热在里,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除热散湿。
尤在泾言:瘀热在里者,汗不出而热瘀于里也,故与麻黄、杏仁、生姜汁辛温,以发越其表;赤小豆、连翘、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热于里。
吴谦《医宗金鉴》:伤寒表邪未解,适遇其人阳明素有湿邪,热入里而与湿合,湿热蒸瘀,外薄肌表,身必发黄也。若其人头有汗,小便不利,大便硬,则或清、或下、或利小便,自可愈也。今乃无汗小便利,是里之瘀热未深,表之郁遏犹甚,故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外发其表,内逐其湿也。
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者,因其人素有湿热,汗出不尽,则肌腠之里为瘀热所凝,而遍身发黄。钱潢《伤寒溯源集》:瘀,留蓄壅滞也。言伤寒郁热与胃中之湿气互结湿蒸,如沼泽中淤泥,水土泥泞而不分也。
唐宗海《伤寒论浅注补正》:在里言在肌肉中,对皮毛而言,则为在里也。。。。若热入肌肉,令气血相蒸,则瘀滞不行,是名瘀热。气瘀则为水,血瘀则为火,水火蒸发于肌肉中,现出土之本色,是以发黄。
邱明义等研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血清对肥大细胞颗粒 组胺生成的影响,分析肥大细胞脱粒释放介质是造成Ⅰ 型变态反应免疫损伤,导致临床病症的直接因素。肥大细胞参与变态反应多发生在皮肤或粘膜的表面。反应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而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炎症介质,作用于靶细胞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的释放功能加强。随着中药剂量的增加而抗Ⅰ 型变态反应的作用而增强。
张勍焱等研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及其加减方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采用外源性组胺和右旋糖胺诱导示范内源性组胺动物瘙痒模型,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及加减方进行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其结果表明,两者对两种瘙痒模型均有显著的止痒作用,而且加减方略优于原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的生梓白皮由于采用不易,药房多不备有,《本经》中记载:生梓白皮,味苦,寒。《长沙药解》认为其入足少阳胆、足阳明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治时病发热,黄疸,反胃,皮肤瘙痒,疮疥。
栀子功效:清热,泻火,凉血。《本草备要》云: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主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
陈老用栀子代生梓白皮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外加地肤子、蛇蜕祛风燥湿止痒,无原方药物则根据病情合理选用他药代替,功效同样立竿见影,陈老对经方的灵活运用及对药物、药性的熟悉,由此可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