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嘉1 陈学忠2
1、作者简介:张宏嘉 女 四川省第二中医院实习医师,四川成都610031,1837406162@qq.com
2、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指导老师。E-mail: 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王xx,男,68岁,因“口腔溃疡1周余”就诊。中医诊断:口糜:脾虚湿热 处方:甘草泻心汤
关键词: 口糜 甘草泻心汤 陈学忠
1、 医案:
患者王××,男,68岁,2021年03月11日初诊。
现病史: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口腔溃疡、伴舌下痛等症状,无发热恶寒,无头晕头昏,无黑朦,无肢体障碍,无听力下降,无恶心呕吐,纳可,眠可,二便调。诉发病1周来未行治疗,今日至陈老处就诊。
刻下症:患者因“口腔溃疡1周余”就诊,自诉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伴舌下痛等症状。无发热恶寒,无头晕头昏,无黑朦,无肢体障碍,无听力下降,无恶心呕吐,纳可,眠可,二便调。舌体略胖大,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弱。
诊断:口糜
证型:脾虚湿热
治法: 健脾祛湿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味,方药如下:
干姜15g 甘草片15g 大枣30g
党参段30g 炙甘草15g 法半夏20g
酒黄连10g 酒黄芩15g
中药4付,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2021年03月17日二诊,患者自诉前方服用二剂时口痛明显好转,口疮较前改善,伴胃胀满。舌体略胖,舌质偏红偏暗,苔薄黄,脉弱。辨证思路正确,效不更方,故续用原方。具体方药如下:
干姜 15g 甘草片 15g 大枣30g
炙甘草 15g 党参段30g 法半夏 20g
酒黄连 10g 酒黄芩15g
中药4付,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2021年03月22日,致电患者诉已无口腔溃疡、舌下痛、胃胀满等症状,纳眠可,二便调。
分析讨论:口糜首辨内伤外感,再辨阴阳虚实。患者老年男性,脾虚湿热,失其健运。上热下寒为病本,苦辛开降除其根。《素问·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口舌证》指出:“口舌生疮糜烂,名曰口糜,乃心脾二经蒸热深也”。《医方考·口病方论》:“口糜本于湿热”。 “泻心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列于“太阳病篇”,为表证误下,胃气受伤,升降失常,寒热互结于胃脘所致的“心下痞”而设。陈教授针对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分别作了详细的解释: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 适用于心下痞而兼呕吐者。此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滞于胃脘,而成心下痞。“痞”即气不能升降,满而不痛,按之濡。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 适用于脾胃虚弱,水气内停,与入里之邪互结者,故不仅有心下痞硬,肠鸣下利,而且有干噫食臭,腹中雷鸣。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炙甘草一两) 甘草泻心汤适用于伤寒或中风,本应汗解,而误下之,虚其胃肠,表邪乘虚而入,客于心下,因而成痞者。反观病案一患者,陈教授解释,辛开苦降思路正确,脾湿健运,枢机不利,应当健脾祛湿,调和枢机。《伤寒论》曰:“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经病案一启发,病案患者直接应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灼口病效果明显。陈教授示精准的辩证,药味的斟酌是治病的关键,一味药物的加减关乎整个方义的诠释,临床医生需多多揣摩,用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