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1 于潇涵2 陈学忠3
作者简介:张慧,女,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针灸推拿学,E-mail:1213811196@qq.com
指导老师:于潇涵 ,女,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
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师承班学员 E-mail:1295802055@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四川成都,610000 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痞满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胃气壅塞的以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脾胃病症。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又称胃痞,本案主要讨论胃痞。陈学忠教授查房后,据其症状,分析病因病机,辨为“寒热错杂,中气下陷,气损及阳,阳气不足”之胃痞,以升降温里法调之。方剂为升降温里汤,方中以半夏泻心汤、补中益气汤、四逆汤、左金丸、枳术丸加减而成。
关键词:升降温里汤 胃痞 寒热错杂证
医案:患者杨XX,女,74岁,患者于2020年12月13日出现胃脘部胀满,有肛门坠胀感,患者自诉腹部冷痛,畏寒,伴打嗝,泛酸,口苦,吞咽困难,自觉喉中异物感,时有心累,气紧,无明显胃脘部隐痛,无胸背痛、胸闷,经西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近1年体重减轻3kg。于2020年12月28日慕名于陈老处就诊。
刻诊:胃脘部胀满疼痛,吞咽困难,自觉喉中异物感,有肛门坠胀感,患者自诉腹部冷痛,畏寒,打嗝,泛酸,口苦,畏寒,时有心累、气紧,头晕,纳寐差,大便3日未解,小便可,舌质淡,苔白,脉弱。
中医诊断:胃痞
证型:寒热错杂,中气下陷,气损及阳,阳气不足
治法:升降温里
方剂:升降温里汤
白附片30g 干 姜30g 炙甘草15g 升 麻15g
北柴胡15g 党 参30g 黄 芪30g 麸炒枳实20g
白 术60g 陈 皮15g 当 归12g 法半夏30g
酒黄连10g 大 枣30g
共4剂,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
二诊 2021年1月11日,患者胃脘部胀满疼痛、吞咽困难、喉中异物感、肛门坠胀感均明显好转,患者自诉腹部冷痛好转,仍感畏寒,打嗝、泛酸、口苦较前明显好转,头晕较前明显缓解,大便干结,纳差,夜眠可。
白附片30g 干 姜30g 炙甘草15g 升 麻15g
北柴胡15g 党 参30g 黄 芪30g 麸炒枳实20g
白 术60g 陈 皮15g 当 归12g 法半夏30g
酒黄连10g 大 枣30g 炒吴茱萸3g
共6剂,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
讨论:脾与胃相表里,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顺,脾胃一升一降,共同调节人体气机,为气机调节枢纽。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发为胃痞。此患者年老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则胃脘部胀满疼痛,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则肛门坠痛、头晕,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则打嗝、口苦、泛酸,气损及阳,阳气不足则腹部冷痛、畏寒,气虚则推动无力,则大便干结。此病症主要病位在脾胃,病理变化为寒热虚实夹杂,以本虚为主,主要在于气虚,标实主要是由于脾胃气虚,中焦气机不畅而导致的腹部胀满疼痛。综上所述,此病症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损及阳,阳气不足,寒热虚实夹杂所导致的胃痞。治疗上陈学忠教授主要采用升降温里法诊治,升降温里汤主要由半夏泻心汤、左金丸、四逆汤、补中益气汤、枳术丸加减而成。
半夏泻心汤首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张仲景将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即为半夏泻心汤, 该方首开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消补兼施的治疗大法,他将清热药与补益药相合,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合,发散药与收敛药相合,相反相成,使机体气机调畅,清热而不担心过寒,温中而不担心过热,升散之中寓通泄,通泄之中寓升散。
四逆汤首见于《伤寒论》:“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即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四逆汤最初用于少阴病或者太阳病误汗伤阳,方中用大辛大热之品破散阴寒、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补中益气汤最早记载于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之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惟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内经曰: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 ),甘草 炙( 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升麻,柴胡,当归(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右件改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 一盏。去粗,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轻重治之。”此方最初用于气虚发热之证,后世医家取其升阳举陷之功,也用于脱肛的治疗。
患者系老年女性,胃脘部胀满疼痛,吞咽困难,喉中有异物感,有肛门坠痛感,腹部冷痛,伴有畏寒,泛酸口苦,此为寒热错杂治胃痛,患者年老久病,中气不足,兼有肛门下坠感,以升降温里法调之。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型脾胃病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方中半夏、干姜属于辛温之品,既能温脾寒,又能消痞散结,以消胃脘痞闷,黄连属于苦寒之品,可清胃中之热,党参、大枣、炙甘草,属于甘温之品,可以益气补虚,补益脾胃;全方寒热并治,辛开苦降,补泻兼施,以达清热散寒、降逆消痞、和胃理脾之功。吴茱萸有制酸止痛的功效,与黄连相伍成左金丸调和肝脾,和胃止痛,能够消痞、消食,对胃痛的治疗有确切的辅助治疗作用。而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吴茱萸具有止呕、镇痛等作用;半夏泻心汤联合左金丸治疗胃痛既遵循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法则,又与现代医学慢性胃炎的基本治疗相吻合,因此对胃痛有较好的疗效。患者自诉腹部冷痛,畏寒,属太阴虚寒证,方用四逆汤温中散寒,四逆汤中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温壮肾阳,破散阴寒,以辛热之干姜为臣药温中散寒,附子与干姜配伍,温先天以养后天,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以温阳肾阳以破除阴寒,方中用炙甘草缓和附子、干姜峻烈之性,防止大辛大热之品在破阴温阳又无暴散之虑,又能益气补中,温补相兼,以治太阴虚寒之证。患者肛门坠胀,系中气下陷之证,对于中气下陷之胃痛,在应用补中益气汤的同时,应用枳实,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枳实对胃肠平滑肌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补气不忘行气, 在肛门坠胀疾病治疗上,给予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汤剂治疗,可让气体得到调畅,人体脾胃肠得到恢复,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汤剂,柴胡、升麻、炙甘草、白术、黄芪等药物可升脾阳、补脾胃气;柴胡可升清,陈皮、当归、枳实等可降低胃肠积滞。一降一升,调畅气机,升清降浊,调和人体肠、胃、脾功能,畅通大便,人体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