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中医陈学忠新都中医院师承班学员黄小艳
摘要:患者素来怕冷,夜间咳嗽、咯痰明显,自服头孢类抗生素、氨溴索口服液化痰止咳,疗效欠佳,经久不愈。抗过敏汤是陈学忠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炼出的自拟方,系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而成,运用陈学忠老师此方治疗咳嗽,应手而愈。
关键词:麻黄细辛附子汤,抗过敏汤 ,咳嗽,
黄XX,男,61岁,2020年12月02日初诊。
主诉:咳嗽、咯痰1+月
现病史:1+月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白色泡沫样痰,夜间加重,无头晕,无咯血,无胸痛,无乏力,无盗汗,无恶心呕吐,自服“头孢克洛分散片,盐酸氨溴索口服液”等,白昼咳嗽好转,但仍夜间咳嗽、咯痰频繁,遂要求中医药治疗。
刻诊:咳嗽,咯白色泡沫痰,夜甚,夜尿增多,平时畏寒,乏力,时时欲寐,食纳可,大便可。舌体略胖大,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诊断:咳嗽
病机:肺肾阳虚、痰浊阻肺
治法:温阳益气、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抗过敏汤加减。
蜜麻黄绒10g 白附片10g先煎30分 白芍15g
醋五味子10g 桔梗10g 炙甘草5g 大枣10g
桂 枝15g 陈皮15g 党参20g 黄芪20g
生姜3片
3剂 一剂三煎,日服三次,每次150ml,1剂1日。
二诊:2020年12月10日,3剂服完后咳嗽明显减轻,但夜间起床上卫生间时出现短暂频繁咳嗽,上床捂被保暖后咳嗽、咯痰明显减轻,畏寒、时时欲寐等症状较前有所减轻,调整处方,加大附片用量。
蜜麻黄绒10g 白附片20g先煎30分 细辛3g 醋五味子10g
桔梗10g 炙甘草5g 大枣10g 桂 枝15g
陈皮15g 党参20g 黄芪20g 生姜3片
白芍15g
3剂 一剂一煎,日服三次,每次150ml,1剂1日。3剂后,患者自述未再出现咳嗽、咯痰,白天睡眠减少,畏寒、乏力明显减轻。持续观察1月未再复发。
讨论: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1]。该患者年老,素体畏寒,时时欲寐,是为里虚寒,结合舌苔、脉象,可归属少阴寒化。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用以治疗少阴兼表的哮喘、咳嗽,头痛等。《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2].原方治疗少阴病寒化兼表。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达内外,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阳,为佐药。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桂枝汤同样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桂枝为君药,温经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敛阴合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益脾和胃,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功。抗过敏方为麻黄细辛附子汤合黄芪桂枝汤加减,加用五味子酸涩生津,以防温阳太过伤阴。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散寒,宣肺化痰止咳之效。
小结:陈老抗过敏汤,即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黄芪桂枝汤合方加减,主治兼有阳气亏虚之咳嗽,哮喘,鼻鼽,荨麻疹等,只要辨证准确,收效满意。
参考文献
【1】中医内科学 张伯臾 [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47
【2】伤寒论:(新世纪第三版) 熊曼琪 [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