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验案1则

日期:2021-01-20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1026

范涛1 陈学忠2

1.四川省卫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四川 温江611130;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范涛,男,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教授传承工作室温江区人民医院师承班学员,E-mail:fantao3110@163.com。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虚劳血痹》,为医圣张仲景所创,用于治疗虚劳里急、内伤诸症,原文云:“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陈学忠教授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脾胃虚寒;胃脘痛;验案

陈学忠教授是四川省第二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常年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临证经验丰富,笔者为陈学忠教授师承班学员,门诊跟师过程中学习到陈教授使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效果甚佳,现将验案总结如下:

1.验案举例

一诊:陈某,女,45岁,2020.11.12初诊,主诉:反复胃脘胀痛1+月,就诊时症见:胃脘胀痛,进食后症状明显加重,无明显打嗝,无反酸,平素感胃脘持续冷痛不适,畏寒肢冷,纳差,眠一般,小便正常,大便不成形,舌淡红,舌体略胖大,薄白苔,脉沉弱。查体:剑突下及脐周压痛阳性。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病 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减,整方如下:

附子30g   生姜5片   炙黄芪30g   党参30g

桂枝15g   白芍30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上方8剂,两日一剂,每日三次,水煎温服。

二诊:2020.11.26复诊:患者诉胃脘痛较前明显减轻,饮食情况较前好转,偶有进食后胃脘不适,大便成形,畏寒肢冷情况好转大半,患者诉时有乳房胀满不适,舌淡薄白苔,脉弦,陈教授予以上方加吴茱萸10g,余药不变,继服7剂,整方:

附子30g   生姜5片   炙黄芪30g   党参30g 

桂枝15g   白芍30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吴茱萸10g

上方7剂,两日一剂,每日三次,水煎温服。

随访:2020.12.20电话随访,患者诸症皆除,未诉胃脘胀痛隐痛,无畏寒肢冷情况发作,纳眠可,二便正常,无明显乳房胀痛。

按语:

胃脘痛病西医多见于慢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西医针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胃黏膜保护剂以及消化酶类药物,常见药如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甲硝唑、胶体果胶铋等,短时可缓解症状,但难根治,治标不治本,反复发作[1]。中医治疗本病思路与西医不同,汉代时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匾要略》中虽未专门论述“胃院痛”,但书中明确提出 “心下”, 即我们所称胃院痛。古代医家对胃脱痛的基本病机为二: 一种以气滞为基本病机, 另一种以气机脾胃虚弱, 升降失调为基本病机 "但总而言之即胃院痛是以脾胃虚弱, 气机升降失调为基础, 气机升降失调, 脾气不升, 胃气不降, 气因之而郁滞, 阻于中焦胃腑 , 以致经络不通而痛"。中医理论认为,胃脘痛病病因多责之饮食失调、忧思恼怒、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等导致,治疗应以温中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为治疗原则[2]

黄芪建中汤为张仲景所创,由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原方由黄芪一两半、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六两、炙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怡糖一升所组成。《金匮血痹虚劳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吴谦《医宗金鉴》:“黄芪建中汤,建立中外两虚,非单谓里急—证之治也。”因此本方应用广泛,凡虚劳里急、内伤诸症均可使用[3-5]

本病案中患者胃脘胀痛,结合舌苔脉象辨证为胃脘痛病 脾胃虚寒证,故陈老辩证使用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方中桂枝可解表和营、通阳散寒、温化水气、补益里虚、平降冲逆,现代药理研究桂枝含挥发油, 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和桂皮油,能促进唾液及胃液分泌, 帮助消化, 故有健胃作用,此外还能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 故能缓解腹痛。芍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阳,现代研究芍药含挥发油(苯甲酸、树脂状物、脂肪油、芍药昔、芍药醇、芍药碱等),其药理有降低体胃肌张力和抑制运动的作用, 可用于痉挛性腹痛。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祛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现代报道甘草含甘草甜素,其药理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又能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大枣补脾和胃、养营安神、缓和药性,现代报道大枣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并含微量钙、磷、铁、胡萝卜素、核黄素、烟酸、抗坏血酸等。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毒,现代报道生姜含挥发油、辣素及树脂淀粉等,其药理能增强血液循环, 刺激胃液分泌, 兴奋肠管, 促进消化。党参替代饴糖的补中缓痛作用,增强补益气血之功,则气血充盈,脾胃升降有序。患者平素胃脘冷痛,畏寒肢冷,寒像明显,故陈老予以加用附子温阳散寒,附子为温里药,性热,味辛、甘,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二诊时患者诉胃脘痛症状明显缓解,故予以前方继服,因患者诉乳房胀痛,陈老师辩证肝经虚寒,故予以吴茱萸散寒止痛。诸药共用,共奏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

陈老遣方用药简洁精炼,药味不多,仅八九味而已,然见效甚快,足见辩证之精准。

参考文献:

[1]刘新峰.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杂志2018,34(12):1484-1485.

[2]陈炳福.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病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

[3]石丽.黄芪建中汤与理中汤联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7):12.

[4]田虎,王素改.黄芪建中汤加减方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6):83.

[5]刘玲.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0):1225-1227.

[6]钟耀文. 黄芪建中汤临床应用的规律探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