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老师运用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口干医案一则

日期:2021-01-13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1703

                张宏嘉1       陈学忠2

  1、作者简介:张宏嘉   女   四川省第二中医院实习医师,四川成都6100311837406162@qq.com

  2、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指导老师。E-mail:  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何××,男,44岁,因“口干口苦半年余”就诊。中医诊断:口干:虚阳上浮    处方:潜阳封髓丹

  关键词: 口干    潜阳封髓丹    陈学忠

1、 医案:

患者何××,男,44岁,202011月11日初诊。

   现病史: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口干口苦,伴口腔溃疡、腹泻等症状,无发热恶寒,无头晕头昏,无黑朦,无肢体障碍,无听力下降,无恶心呕吐,纳可,眠差,小便可。诉1+年前也曾出现上述症状,外院予中药口服后症状改善(具体不详)。发病半年来未行治疗,今日至陈老处就诊。

   刻下症患者因口干口苦半年余”就诊,自诉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口干口苦,伴口腔溃疡、腹泻等症状。偶有腹泻2-3/日。无发热恶寒,无头晕头昏,无黑朦,无肢体障碍,无听力下降,无恶心呕吐,纳可,眠差,小便可。舌体略胖大,舌质暗红,苔黄白微腻,脉弱。

诊断:口干

证型:虚阳上浮

治法: 温肾潜阳

    方药:潜阳封髓丹加味,方药如下:

白附片30g先煎   干姜15g         肉桂10g

盐黄柏30g       醋龟甲30g先煎   砂仁15g后下

炙甘草15g

         中药6,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20201209日二诊,患者自诉口干口苦明显改善,仍偶有腹泻,睡眠欠佳。舌体略胖,舌质偏红偏瘀暗,苔薄黄,脉弱。证思路正确,故续用原方。方基础上加龙骨30g、牡蛎30g潜镇安神具体方药如下:

白附片 30g 先煎干姜 15g        肉桂 10g    

炙甘草 15g   盐黄柏 30g      醋龟甲 30g 先煎   

龙骨 30g 先煎  生牡蛎 30g 先煎 砂仁 15g后下

       中药6,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202012月23日三诊,患者自觉口干口苦、腹泻好转,睡眠改善,但仍有口疮。舌体略胖,舌质淡红略暗,苔薄黄,脉弱。效不更方,故续用原方在前方基础上加白芷10g、丹参30g活血化瘀祛风止痛敛疮。具体方药如下:

白附片 30g 先煎 干姜 15g           肉桂 10g            

炙甘草 15g       盐黄柏 30g         醋龟甲 30g 先煎    

   龙骨 30g 先煎    生牡蛎 30g    砂仁15g  后下

   白芷10g           丹参30g  

       中药6,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20210113日,患者前来就复诊时,诉已无口干口苦、腹泻、口疮等症状,纳眠可,二便调。 

    分析讨论:口干首内伤外感,再阴阳虚实患者中年男性,肾阳亏虚,阳不归阴。《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简单而深刻地描写了世间万物都是由即对立又统一的要素构成,这个对立统一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虚火的来源:或者阴或者阳。

   《李可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辑》右言∶“ 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 患者年,肾阳亏虚,里阳受损,虚火上浮而见口干口苦、口腔溃疡,火不暖土,脾阳不足,而见腹泻,命门火衰,宗筋弛缓,心肾不交,心火独抗,扰动心神,故睡眠欠佳,故辨证为“口干,虚阳上浮证”。治疗上予以温肾潜阳,引火归元,方用附片温补肾阳;干姜温阳散寒;龟甲滋阴平肝潜阳;黄柏清降相火;肉桂引火归元,交通于心肾;砂仁醒脾开胃;淮山药养胃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温阳补肾,滋阴降火,平衡肾中阴阳,增加温阳散寒干姜,发挥其甘温除热之功效,治疗命门火虚、下焦阴寒过盛,逼阳上浮之虚火,妄动诸症,达到引火归元,以消阴翳的目的。

    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李杲的《医学发明》中,记载着具有道家色彩的 “ 三才封髓丹 ”, “ 三才 ” 指的是天、地、人,在方中就是天冬、熟地和人参,再加黄柏、砂仁、炙甘草。这个方子当时用来降心火和滋肾水,治疗虚火上炎导致的遗精滑精。从它的名称和其中的 “ 三才 ” 来看,似乎可以想像,它就是现在 “ 潜阳封髓丹 ” 的鼻祖,但是,三才封髓丹治疗的情况恰恰相反:是阴虚引起的, 所以, “ 潜阳封髓丹 ” 并不出自补土派的创始者,而是来自郑钦安的两个方子:原来各成一体的 “ 潜阳丹 ” 和 “ 封髓丹 ” 。

    前者“潜阳丹”出自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方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的作用,方译为:“夫西砂辛温,能宜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阳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后者“封髓丹”出自元代许国祯《御药院方》,虽非郑钦安自拟,但郑氏非常推崇此方,认为“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尝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闭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至平至常,至神至秒”《医理真传卷二》,此方具有纳气归肾的功效,又能补益三焦,方译为:“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对于长期口干、口苦、反复口腔溃疡者,由于热势的亢盛,必然要损伤津液,使阴液亏损,一般可应用滋阴生津如增液汤等,但若长期反复发作,使阴液大亏,阴津不能滋养相火,使相火偏亢,则宜用潜阳封髓汤往往能收效。故治疗当抓病本,兼顾其他,故能尽快见到奇效。     

    此病案体现了陈老临证时的严谨、细致、辨证思路的清晰和诊治技术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