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1 陈学忠2
1、作者简介:赵静 女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青白江师承班学员 青白江区中医医院主治中医师,四川成都610300,672448490@qq.com
2、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指导老师。E-mail: 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吴××,女,34岁,因“反复心悸9+月”就诊。中医诊断:心悸:心阳虚 处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关键词: 心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陈学忠
1、 医案:
患者吴××,女,34岁,2020月11月14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因“反复心悸9+月”就诊,陈老仔细询问病情,患者自诉9+月前患者受凉后于当地医疗点治疗时,于皮试时出现晕针,大汗出,后反复感心慌心悸,静息状态下即感心悸,活动后加重,伴畏寒,口干,曾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未明确诊断,经西药治疗后无缓解,曾于外院中药治疗,具体不详,均无明显缓解,无发热,无恶心呕吐,纳可,眠差,二便调。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质淡红偏暗,苔薄白,脉弱。
诊断:心悸
证型:心阳虚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方药如下:
白附片30g 干姜20g 龙骨30g 炙甘草15g
生牡蛎30g 茯神30g 桂枝30g
中药6付,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2020年12月15日二诊,患者自诉心悸较前缓解,畏寒明显缓解,口干症状减轻,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质淡红略暗,苔薄白,脉弱。陈老考虑患者外感后伤阴,故续用原方,在前方基础上加生晒参20g益气生津,易干姜为生姜20g温中散寒,具体方药如下:
白附片 30g 生姜 20g 炙甘草 30g 龙骨 30g
生牡蛎 30g 生晒参20g 茯神30g 桂枝30g
中药6付,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2021年1月5日三诊,患者心慌心悸明显缓解,未诉口干,稍感畏寒,舌体略胖,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弱。陈老考虑夜尿多乃肾虚有火,火动欲出,水不得藏。故在前方基础上去生晒参,改用干姜20g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具体方药如下:
白附片 30g 干姜 20g 桂枝30g 炙甘草 15g
龙骨 30g 生牡蛎 30g 茯神30g
中药6付,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分析讨论:
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心脏常见病证。《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悸汗后受邪等,提出了基本治则及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为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上主张“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主治心阳虚损之烦躁。患者晕针后出现心慌心悸,其虽非火逆下之,但汗多伤及心阳之主机则与条文相同,参合遇劳加重、苔白、脉弱等,断为心阳不足,心神浮动之证。心阳受损,阳虚不运,阳气不能温煦,故见畏寒,舌淡胖,苔白为阳虚阴寒之象,阳虚无力推动血行,脉道失充,故脉弱。方中桂枝辛甘性温,入心助阳;炙甘草甘温,甘缓补中益气,桂、甘相伍,辛甘化阳,温复心阳。则心悸自平,甘草倍于桂枝,是因本证是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调,药宜甘缓,而不宜过于辛散。龙骨、牡蛎涩可固脱,重可潜镇,二药重镇潜阳,敛浮越之心神;安神定志,除受惊之惶恐。陈老在此方基础上,加白附片祛寒助阳,干姜(生姜)温中散寒,温补阳气,交通心肾,水火既济,加茯神加强安神宁心之效,二诊时再加以生晒参补气以助阳,促进阳气来复。全方相配,标本同治,则可达安神之效。
该患服用此方后疗程显著,其重要因素在于陈老找准病因,辨证用药,处方精准,用药独到。其中的收获与得失,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