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会艳1,陈学忠2△
(1.新都区新都街道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新都 610500;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牛会艳(1987-),女,泸州医学院,2007级本科,新都区新都街道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729001473@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张某,女,74岁,以“头昏、大便下坠1年”就诊。中医诊断:眩晕。辨证属清阳不升,阳虚下陷,治以温阳益气,升阳举陷。用补中益气汤+附片加减而愈。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白附片;眩晕 ;医案
眩晕,辨脏腑病位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辨虚实眩晕以虚证居多,辨标本以脾肾阳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其中阳虚多见眩晕,气短乏力,纳差神疲,便溏下坠;气血不足则见神疲倦怠,面色不华,爪甲不荣,纳差食少;标实又有风性主动,火性上炎,痰性粘滞,瘀性留着之不同,新病多实,久病多虚,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陈学忠老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眩晕,疗效确切,现将验案总结如下:
患者张某,女,74岁,既往5年“高血压病”病史。
2016年11月16日初诊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头昏晕不适,白天为主,倦怠乏力,无视物旋转,有脚踩棉花感,夜间血压升高,收缩压可达180mmHg,潮热出汗,每夜解大便5-6次,为黄色稀便,有肛门下坠感,曾多次寻医问诊,效果均不理想。今慕名前来就诊。
刻诊:神志清楚,精神差,神情焦躁,面色欠红润,体型适中,舌体略胖大,边有浅齿印,舌质淡,白苔,脉弦。
诊断:眩晕
辨证:清阳不升,阳虚下陷
治则:温阳益气,升阳举陷
处方:补中益气汤+附片
白附片30g 黄芪 30g 白术 30g 党参 30g
升麻 10g 柴胡 15g 煅龙骨 30g 煅牡蛎 30g
炙甘草 15g 炒枳壳15g 生姜 3片
用法:中草药处方 4剂 每日1剂 水煎500ml 分3次 饭后温服。
2016年11月23日二诊
患者诉头昏晕不适明显减轻,夜间测血压,收缩压波动在140-150mmHg,潮热出汗现象明显减轻,夜间大便次数减至1-2次,肛门下坠感明显减轻,诉睡眠差,多梦易醒,舌体略胖大,边有浅齿印,舌质淡,白苔,脉弦。
原方加石榴皮30g涩肠止泻,茯神木30g平肝安神。
按: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被后世医家推崇至极。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元气之本,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在脾胃的气机升降方面,又特别强调脾胃的生长和升发。他说:“《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芥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天”(《脾胃论·卷上》)。因此,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清阳下陷即为病。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故名为“补中益气汤”。本证中患者为老年女性,脾胃虚弱,生化无源,而脾主四肢肌肉,肢体失于濡养,故见倦怠乏力。而头为诸阳之会,为清窍之所在,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则见头昏晕;肾阳虚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夜间血压升高。夜晚属阴,阳气虚衰,中气下陷,故感肛门下坠;阴不制阳,虚阳上浮,故潮热出汗。本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升麻、柴胡、枳壳协同芪、参升阳举陷;附子温阳,龙骨牡蛎重镇以降浊阴。诸药合用,以达健脾益气,补火助阳,升阳举陷,升清降浊,濡养头目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