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阳琪1,陈学忠2△
(1.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悦来镇公立卫生院,四川大邑611338;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付阳琪,男,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教授传承工作室大邑师承班学员,237561336@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膈下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主治淤在膈下,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膜坠似有物者。陈老用其治疗胁痛取得明显疗效。
关键词:胁痛 膈下逐瘀汤 陈学忠 |
病案:患者蒲某某,男,56岁。因“右侧胁肋部疼痛2月”就诊于2020年9月25日。2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胁肋部疼痛,疼痛性质为刺痛,疼痛持续不已,作胸部CT、心电图、腹部彩超、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当地医生给予口服消炎止痛药治疗无效,经介绍到陈老处就诊。刻症见:右侧胁肋部疼痛,疼痛性质为刺痛,疼痛持续不已,夜眠可,食纳可,二便调,舌淡瘀暗,苔薄白,脉弦涩。
辨病:胁痛病
辨证:瘀血阻络证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选方:膈下逐瘀汤加减
处方如下:
桃仁10g 牡丹皮15g 红花10g 麸炒枳壳15g
延胡索15g 当归15g 川芎15g 炙甘草15g
五灵脂10g 赤芍15g 香附15g 乌药15g
中药4剂,水煎,每日1剂,煎取600ml,分3次饭后口服。
二诊:2020年10月09日,患者诉右侧胁肋部疼痛明显好转,好转程度约50%,余未诉特殊明显不适,舌淡瘀暗,苔薄白,脉弦涩。效不更方,继服4剂。
三诊:2020年10月16日,患者诉右侧胁肋部疼痛较上周未明显改善,余未诉特殊明显不适,舌淡瘀暗,苔薄白,脉弦涩。在前方基础上去香附、乌药之行气之品,加黄芪15g,加量当归至20g,易赤芍为白芍15g以加强益气养营之功,具体方药如下:
桃仁10g 牡丹皮15g 红花10g 麸炒枳壳15g
延胡索15g 当归20g 川芎15g 炙甘草15g
五灵脂10g 白芍15g 黄芪15g
中药4剂,水煎,每日1剂,煎取600ml,分3次饭后口服。
四诊:2020年10月23日,患者诉右侧胁肋部疼痛较上周明显改善,好转程度约90%,余未诉特殊明显不适,舌淡瘀暗,苔薄白,脉弦涩。效不更方,继服4剂,巩固疗效。
讨论:胁痛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特征。其痛或发于一侧,或同时发于两胁。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常反复发作,一般初起疼痛较重,久之则胁肋部隐痛时发。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实证宜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宜滋阴养血柔肝。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理气,利胆通络之品。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郁气滞可以及血,久则引起血行不畅而瘀血停留,或跌仆闪挫,恶血不化,均可致瘀血阻滞胁络,不通则痛,而成胁痛。故《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曰:“久病在络,气血皆窒。”《类证治裁?胁痛》谓:“血瘀者,跌仆闪挫,恶血停留,按之痛甚。”
膈下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主治淤在膈下,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膜坠似有物者。膈下成淤,肝气不疏,横犯腹中,上犯胁肋。气郁血淤,作痛不已,故治以行气活血,化淤止痛之法。方中当归、川芎、芍药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灵脂、丹皮在养血的基础上活血破淤;乌药、枳壳强于行气止痛;元胡、香附疏肝活血行气止痛;甘草护中调和诸药;各药相伍,共起活血化淤,行气止痛之功。三诊中,右侧胁肋部疼痛症状改善不甚明显,陈老考虑久病耗气,故去香附、乌药之行气之品,加黄芪15g,加量当归至20g,易赤芍为白芍15g以加强益气养营之功而得显效。无不看出陈老辨证之准,理论功底深厚,以及对经方的熟练灵活使用,才能取得如此好的临床疗效,实乃我辈学习之楷模,特分享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