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霞1 陈学忠2
作者简介: 文霞,女,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大邑师承班学员大邑县望县中医医院,四川大邑,611330 E-mail:961322773@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指导老师,四川成都,610000,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柴苓汤,出自《丹溪心法附余》卷一,具有分利阴阳,和解表里之功效。该方由小柴胡汤、五苓散合方而成。陈学忠教授运用该方治疗腹泻,辨证精准,疗效极佳。
关键词: 柴苓汤 泄泻
医案:
患者,付某,女,83岁,因“摔伤致骶尾部疼痛3天”于2020年07月31日11时10分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入院前3天患者不慎摔倒,臀着地,感骶尾部疼痛伴轻度活动受限,门诊以“急性髋关节痛”收入我院骨科治疗。既往史无特殊。
诊治经过:入院当天夜间患者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最高体温为39.5℃,谵妄,胡言乱语,咳嗽,完善胸部CT提示:两肺散在慢性感染灶,经过抗感染、退热、补液等治疗后患者病情无缓解。遂于2020年08月02日转入我科老年病科继续治疗。入我科后完善血培养提示:肺炎克雷伯菌。予以舒普深抗感染、激素抗炎、营养支持、补液、控制血糖、维持电解质稳定等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恢复,未再发热。入院后5天患者开始出现食欲不振,腹泻,解黄色稀便,一日5-6次,予以蒙脱石散止泻,复方嗜酸乳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调节肠道功能,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完善大便培养提示:近平滑念珠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等耐药。因我院仅有氟康唑抗真菌药物,但患者对其耐药,故无法采取抗真菌治疗。患者腹泻症状逐渐加重,每日可达10次以上。故请陈学忠教授指导诊治。
刻见症:腹泻,解黄色稀便,时溏时泻,食欲不振,偶有呕吐,胸胁苦满,口渴,口苦,自觉心中烦热,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舌体胖大,有齿印,苔白微腻,脉沉弦。
中医诊断:泄泻(少阳不和,湿邪阻滞)
治法:和解少阳,渗湿止泻
处方:柴苓汤加减
柴胡 15g 党参30g 黄芩15g 炙甘草15g
法半夏15g 大枣30g 炒白术30g 生姜15g
肉桂15g 茯苓30g 泽泻30g 猪苓30g
3剂,1日1剂,水煎服。
服药2剂后患者腹泻症状缓解,大便次数减少为每日4次,为黄色成形便,小便通畅。服药第三日患者及患者家属要求自动出院,并带该药5付离院,嘱患者1日1剂,遵医嘱服药。出院半月后电话回访,患者目前精神可,未诉特殊不适,饮食明显改善,二便正常。
讨论: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其病机主要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合而下,则发生泄泻。本病例患者感受外邪,使用“抗生素”使脾脏功能受损,运化失司,故见水湿内盛,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见双下肢水肿;水蓄下焦,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见口渴;外邪循经入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邪入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故见胸胁苦满、口苦;胆热内郁,枢机不利,脾胃失和,胃气上逆,则见呕吐,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胆火内郁,上扰心神,则自觉心中烦热。该病例主要病机为少阳不和,脾胃受损,水湿内停,肠道功能失司。治疗应予和解少阳,渗湿止泻。故陈学忠教授采用柴苓汤治疗该患者,效果极佳。
柴苓汤,出自《丹溪心法附余》卷一,具有分利阴阳,和解表里之功效。该方由小柴胡汤、五苓散合方而成,其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解表里之邪;五苓散则渗利中焦湿邪。方中柴胡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黄芩泄热,党参、大枣、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半夏、生姜和胃止呕,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以利小便而实大便,肉桂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诸药合用,以达解少阳,渗湿止泻之效。
柴苓汤应用广泛,主治伤寒,温热病,伤暑,疟疾,痢疾等。通过某些药理作用研究,发现柴苓汤具有抗炎、抗凝、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促纤溶、降血糖、免疫调节、水液代谢调节、利尿、镇静、抗癌减毒等作用。临床治疗以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主,有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改善体质等方面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