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君1 于潇涵2△
1、作者简介:王和君,女,雅安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中医学专业在读,实习生,成都,610000,2197209358@qq.com
2、通讯作者:于潇涵,女,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传承班,四川成都,610000,12958020555@qq.com
摘要: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太少两感证”。本例中陈老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以头晕、心慌为主要症状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是由心肾少阴两脏,阳气虚弱,功能不足引起。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正文:
1、病案:
首诊:患者龙XX,女,80岁。于2020年9月1日就诊。
主诉:间断头晕,心慌5月余,加重六天。
病史:患者入院前5月常于劳累、天气变化后出现头晕,心慌,伴汗出,黑曚,每次发作时间持续2分钟,休息后可缓解,无胸闷、胸痛,无视物旋转,无肢体活动障碍,无晕厥,无恶心、呕吐、寒战发热等不适,患者未予重视,未进一步治疗。入院前2月,患者于“五冶医院”就诊(具体诊疗不详),后患者好转出院,长期口服“辅酶Q10,益安宁丸”等药品控制症状。6天前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门诊以“心律失常”收入院。现症见:患者间断头晕,心慌,心动过缓,伴出汗,黑曚,视物模糊,咽部不适感,干咳无痰,精神可,纳食可,二便可。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患者长期失眠(每日需口服“艾司唑仑”辅助睡眠)。面色恍白,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辅助检查:
1、床旁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率56 次/分。
2、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总心搏 81199 ;平均心率 58 bpm,最快心率 93 bpm(08-27 16:57),最慢心率 39 bpm(08-27 11:06)。1、窦性心律,心律齐,平均心室率58次/分(39-93),电轴不偏,逆钟转;2、室性早搏:总数5,成对室早数0个;房性早搏:总数1277,成对房早数245个,房速6阵次(最长达3.8秒);3、大于2.0秒长间期27次,最长达2.288秒;4.各导联ST-T段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窦性心动过缓 房性期前收缩 房性早搏 房性心动过速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3、高血压3级 4、腔隙性脑梗死
中医诊断:心悸病 (心肾阳虚)
病机:阳气虚衰,心肾失养
治法:温阳补肾,养心安神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 12g 白附片60g 细辛10g 炙甘草60g
桂枝 60g 党参30g 黄芪30g 淫羊藿30g
肉桂 15g 龙骨30g 牡蛎30g 生姜12g
共4剂,口服,每天一剂,每日3次。
二诊:2020年9月7日,患者自诉心慌,头晕较前缓解,咽部不适感消失,测得心率64次/分,心率提升,汗多,口干,睡眠差,精神可,纳食可,二便可。患者舌体略胖大,有齿印,舌质淡嫩,苔薄黄,脉弱。治疗在前方基础上减牡蛎、党参,加人参须30g补气生津,甘松30g理气健脾,麦冬30g、五味子12g养阴生津,琥珀6g重镇安神,当归15g养血活血。
按语:
中医心悸病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其病机有虚实之分,故治疗上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为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类型之一,是由于窦房结本身的病变导致其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患者可在不同的时间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心律失常,同时常合并心房自律性的异常,部分患者可同时合并有房室传导功能的异常。[1]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可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于中医心悸病,再依据四诊(舌苔,脉象等)结果辨证为心肾阳虚证。本病病位在心,病本为肾,而血液的正常运行、心脏的正常搏动,乃是人体之气的正常生理活动的结果,本病的发生与气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心之阳气不足,则气的推动功能受损,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血液无法濡养于心,则心之搏动减弱,且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弱,也可致心之搏动减弱;肾阳为诸阳之根本,肾阳不足则心阳式微,阳气虚则不能稳运血脉,心脉痹阻则心之搏动减弱;心肾阳气虚弱,阳虚则寒,寒主收引,则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利,不能濡养于心,则心之搏动减弱。由此可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心肾少阴两脏阳气虚弱、功能不足所引起,使阳气失于输布,气血运行受阻所致。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助阳的功效。方中麻黄辛温,温通经脉,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为佐药。三药并用,补散兼施,温肾补阳。
首诊时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中合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汤原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本方中重用桂枝60g,炙甘草60g,具有桂枝甘草汤之义,此方是温心阳之基础方,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补助心阳,生阳化气之功效,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甘相合,使其辛甘化阳,益气暖胸,温畅血脉,使心肌得养,则心悸自安。龙骨,牡蛎相须为用,入肝、肾两经,具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的功效,四味药合用使得桂枝、甘草,复心阳之气,牡蛎、龙骨,安烦神之乱。方中党参、黄芪并用,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淫羊藿,补肾壮阳;肉桂补火助阳,温通经脉,与附片相须为用,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功;生姜辛温走散,温通心阳,桂枝,生姜并用,温阳通脉。方中麻黄、附片、细辛,近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能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兴奋心脏,其所含麻黄素能提高心率,作用缓慢而持久;细辛升压,附片则有强心作用,与桂枝合用效果更佳。并且方中,麻黄与党参并用心气心阳并补;麻黄与淫羊藿并用心阳心肾并补。全方用药精炼,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具有温补肾阳、心阳,养心安神,益气养阴,滋阴复脉之功效。患者服用4剂后,疗效明显。
二诊中,患者汗多,口干,舌质淡嫩,苔薄黄,故去党参补阳之功效,加人参须增强滋阴的功效;人参须补气生津,甘松理气健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两者合用加强了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敛阴止汗的功效;加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两者合用又清心安神;又因患者睡眠改善不明显,故去牡蛎加琥珀增强了重镇安神的功效;又加用当归养血活血;可见用药滋阴而养心神。
此乃陈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心悸病医案一则,此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辨证准确,谨守病机,善用经方,临床之中,老师抓紧病机,准确辨证,灵活运用经方,疗效显著,值得大家学习。
参考文献:
【1】戴亚楠,赵翠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因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8,17(7):549-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