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希梅1,陈学忠2
1、大邑县安仁镇公立卫生院,四川 成都610330
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 都 610031
作者简介:舒希梅,女,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大邑师承班学生,医师,80189880@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嘈杂,又名“心嘈”,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嘈杂”一名始见于《丹溪心法·嘈杂》。嘈杂一证,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当中,西医学中并无对嘈杂这一症状的专门描述及定义,亦无特殊治疗,然嘈杂这一症状却往往成为困扰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常见原因,中医学对嘈杂的认识历史悠久,治疗方面也颇有优势。陈老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症见嘈杂胃虚证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陈学忠 嘈杂 黄芪建中汤
正文:
1、病案:
患者张x,女,31岁,2020年8月7日初诊。
患者因易饥饿就诊,陈老仔细询问病情,患者诉10年前无明显诱因感胃脘部疼痛,未到正规医院就诊,疼痛时在药店买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期间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患者易饥饿(饭后半小时即饿,饥饿时心慌,夜间饥饿明显),胃口欠佳,胃部疼痛呈隐痛,口淡无味,食后脘胀,便秘,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既往史:慢性胃炎10余年。
诊断: 嘈杂
证型:胃虚证
治法:温补脾胃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炙黄芪30g 党参30g 白芍30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桂枝15g 生姜三片
4剂,水煎,温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
2020年8月14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便秘改善,饥饿感较前改善。前方黄芪加到40g,增强益气建中之力。具体用药如下:
炙黄芪40g 党参30g 白芍30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桂枝15g 生姜三片
4剂,水煎,温服,日一剂,一日三次。
2020年8月21日,三诊:患者自诉服药后虚饿缓解,效不更方,继服4剂巩固疗效。
2020年9月02日电话回访,患者诉所有症状消失。
2、讨论: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症。可以单独出现,又常常与胃痛、吞酸兼见。“嘈杂”一证的正式提出首见于元代《丹溪心法·嘈杂》,其云: “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朱氏认为其病因是痰湿、气郁、食积、热邪。 后经过数代医家不断充实、总结,对本病的认识也日益完善。总结起来,中医认为嘈杂的病位在胃,其病因病机有饮食不节、情志不和、脾胃虚弱、营血不足几方面。
嘈杂胃虚证根本在于脾胃虚弱,胃虚中焦受纳腐熟功能减退。脾胃位居中焦,胃气宜通,宜降,宜和,通则胃气降,降则气机和,和则纳运 正常,纳运和,则嘈杂自陈,故治疗嘈杂应抓住通、降、和三法。故循虚而补之的原则,选用黄芪建中汤温补脾胃。
嘈杂胃虚证诊断标准 :①脘腹痞满或隐痛不适,劳累后加重或饥饿时疼痛。②纳差而饱。③大便溏软。④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次要证候: ①泛吐清水。②嗳气不爽。③口淡不渴。④头晕乏力。⑤脉细弱。证型确定: 具备主证2 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一项加次证2 项。
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陈老以党参替换饴糖,其中党参、黄芪、大 枣均为甘甜之剂,又黄芪、大枣皆具甘温之性,大剂量用可充分起到甘温以补中缓急之效,桂枝、生姜辛温,以温中散寒,上诸药合用,取辛甘化阳之义。以酸苦微寒之白芍和营敛阴,甘平之甘草以调中益气,二药合用,取其酸甘化阴之义,且甘苦相须,能缓急止痛,均为辅佐药。全方诸药合用,能使阴阳平调,营卫协和,脾胃健运,气血得充,诸症自愈。
黄芪建中汤对于改善患者的嘈杂症状有明显的效果。嘈杂胃虚一证,病位在胃,与脾密切相关,多因长期饮食不节、素体虚弱或久病体虚而诱发,嘈杂胃虚证不离脾胃虚弱,脾胃同治可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
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 中国中西医杂志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4] 李乾构,王自立. 中医胃肠病学[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5]黄芪建中汤重用大枣治疗嘈杂的临床观察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年第 38 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