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洁1,陈学忠2
(1. 住院医师,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500;2.主任中医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患者以“膝关节、踝关节疼痛2+年”就诊,中医诊断:痛痹,辩证为阳虚寒凝、血虚络阻,治以温阳散寒,养血通脉,以当归四逆汤加味治之。
关键词:当归四逆汤 痛痹
病案:
患者罗某某,女,56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膝关节、踝关节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稍解,患者未予治疗。近一年膝关节、踝关节疼痛加重,平素需戴护膝,穿厚袜,患者于院外口服中药(具体不详)后症状无改善,听闻陈老于我院坐诊,2020.06.03于陈老处求诊。
刻下症见:膝关节、踝关节痛甚,自觉冷痛,影响睡眠,时值炎炎夏日,仍需穿戴护膝、厚袜以减轻疼痛,食纳可。舌淡,略胖大,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痛痹
辩证:阳虚寒凝 血虚络阻
治法:温阳散寒 养血通脉
方药: 当归四逆汤加味
当归20g 桂枝15g 白芍15g 赤芍15g
细辛9g 小通草12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白附片30g
4剂 水煎服 一日三次
患者服药四剂后于陈老处复诊,诉关节疼痛略有缓解,效果欠佳,仍需穿戴护膝及厚袜,遂于前方中加入干姜、吴茱萸、杜仲、巴戟天,小通草因药房缺药,故弃之。
二诊处方如下:
当归20g 桂枝15g 白芍15g 赤芍15g
细辛9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白附片30g
干姜20g 吴茱萸10g 杜仲30g 巴戟天30g
4剂 水煎服 一日三次
患者服药四剂后于陈老处复诊,诉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可脱护膝及厚袜,本次就诊时有口苦症状,于前方中加入黄柏、砂仁。
三诊处方如下:
当归20g 桂枝15g 白芍15g 赤芍15g
细辛9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白附片30g
干姜20g 吴茱萸10g 杜仲30g 巴戟天30g
黄柏20g 砂仁20g
患者服药四剂后于陈老处复诊,诉现于山上避暑,关节疼痛反复,又需穿戴护膝及棉袜以减轻关节疼痛,口苦有所好转,本次处方加大附片及细辛剂量
四诊处方如下:
当归20g 桂枝15g 白芍15g 赤芍15g
细辛15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白附片60g
干姜20g 吴茱萸10g 杜仲30g 巴戟天30g
黄柏20g 砂仁20g
后患者未复诊,电话随访,患者诉关节疼痛明显缓解,现仍于山上避暑,已脱护膝及袜,口苦消失。
讨论:
本案一诊时,师父以当归四逆汤加附片治之,虽显效,但收效甚微。思之:患者以关节冷痛为主,得温可解,属本虚标实,阳虚血虚为本,寒凝脉阻为标。且四肢为诸阳之本,得阳气而温,阳虚不达,寒邪凝滞,故而疼痛。虽一诊治之以温阳散寒,养血通脉,但处方中仅附片(30g)温阳,桂枝通阳,温阳力不够,病重药轻。故二诊时,师父加入干姜、吴茱萸以加大温阳之力,加入杜仲、巴戟天以养阳,阳气固护,阴寒自消,气血流畅,故疼痛明显缓解。三诊时,患者自诉有口苦症状,为虚阳上浮,水火失济,加入黄柏、砂仁,取封髓丹之意,以降心火,滋肾水,使心肾相交。四诊时患者身处寒凉之地,关节疼痛有所反复,进一步加大附片剂量以温阳,加大细辛剂量以散寒止痛。四诊后,患者于寒凉之地无需穿戴护膝及袜子,膝、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疗效显著。
当归四逆汤出自仲景书《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大枣、炙甘草组成。方中当归气味浓厚而性走,既能养血活血,又能温经散寒;桂枝温经通脉,以祛经脉中客留之寒邪;白芍养血舒筋,与当归相配,增强补益营血之力;细辛通达表里,散寒止痛,与桂枝相伍,增强温经散寒之力;重用大枣既可滋养阴血,又可防桂枝、细辛之辛燥之性,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本方立足养血,以温通为主,温阳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有温养厥阴以散寒邪之功,调营卫以通阳气之效,尤能活血以通利经脉。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广泛,只要辩证精准,则可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