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1,陈学忠2△
(1.新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新都 610500;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张瑜(1986-),女,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新都区中医医院内三科,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357783915@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曾某某,男,71岁,因“反复腹部烧灼感半月余”就诊,辨病为胃瘅,辨证属脾胃虚弱证,治则:益气健脾,调养气血,处方:黄芪建中汤加味而愈。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脾胃虚弱证;医案
陈学忠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遣方用药遵从古法又独具匠心,笔者有幸从师侍诊,收益颇多。其中,陈老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瘅脾胃虚弱证疗效甚佳,现将验案总结如下:
曾某某,男,71岁
2020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烧灼感,以脐下为主,如有火烧灼,白天黑夜烧灼感无差别,伴腹胀,口干,无反酸、打嗝、腹痛,食纳差(患者自诉:吃饭不香,不敢多吃),睡眠差,大便干结,3-4日解一次,大便呈疙瘩状,无腹痛、恶心呕吐,无粘液脓血便,无头晕,心悸,气紧等症。到当地诊所就诊,给予口服肠炎宁片,症状无缓解;再次到当地乡镇卫生院就诊,给予口服西药治疗(自述记忆不清为何药),上述症状仍无好转,患者自觉便秘为热重所致,遂自行服用桑叶泡水数次,仍无效,此时想到可吃中药调理,听闻我院有成都来的专家,遂到我院就诊。
刻下症见:腹部烧灼感,脐以下为主,伴腹胀,食纳差,睡眠差,大便干结,3-4日解一次,自述大便呈疙瘩状,伸舌居中,舌体略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辨病:胃瘅
辨证:脾胃虚弱证
治则:益气健脾,调和气血
处方:黄芪建中汤
用药:
炙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30g 党参30g
炙甘草15g 大枣35g 生姜三片
用法:中草药处方 4剂 每日1剂 水煎500ml 分3次 饭后温服。
2020年6月17日二诊
患者复诊,口述:“熬药水掺多了,每次一大碗,到今天才吃了两付,腹部烧灼感好得有六七成,还稍微有些烧灼,但好了大半,吃饭更香了,饭量增加了,肚子晓得饿了,大便通了,睡眠也好了。当时拿到药,我心里还在想,就这么几味药,有没得用哦,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可能也是我水加多了,药有点清,不然估计都好完了。”患者舌体略胖大,有齿印,舌质淡红,薄白苔。师父看诊后将上周处方的炙黄芪加量至40g,余不变。
2020年6月24日电话随访患者,诉腹部烧灼感完全好转,饮食、睡眠可,大便通畅。
按: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证。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
本案例患者古稀之年,因腹部烧灼感、纳眠差、便秘就诊,院外服用肠炎宁片,笔者查阅肠炎宁片主要成分为:地锦草、金毛耳草、樟树根、香薷、枫香树叶。功能:清热利湿,行气。患者用药后无效,再次就诊时服用西药仍无效,患者自觉是热重导致的便秘,又自服桑叶泡水,症状仍无好转,何故?药不对证是也!师父看诊时,患者明明诉腹部烧灼不适,大便干结呈疙瘩状,腹胀,口干,纳眠差。师父为何还用补脾益气之方,而不用承气类苦寒泻下、行气通便之药,亦不用养阴生津、润肠通便之法,唯辨证施治耳。患者年逾古稀,脏腑亏损,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运化乏力,化源匮乏,气血俱虚,脏腑失养,故见腹部烧灼、纳差、腹胀、口干之症,故无需养阴生津,而采用益气温中,健脾疏肝,调和气血,恢复运化之力,则腹部烧灼感、腹胀、纳差、口干等症自愈;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推动无力,故大便干结,难以解出,补脾益气、脾升胃降、气血调畅,则便秘好转,有“塞因塞用”之妙,此时若用苦寒泻下之药,必然耗伤脾阳,加重脾虚症状,犯了“虚虚实实”之戒;患者睡眠差,是因土虚木乘,营卫失和,且“胃不和则卧不安”,用黄芪建中汤健脾和胃,其中桂枝汤组成调和营卫,疏肝健脾,使营卫调和、肝脾调达,故睡眠好转。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方。原文为:“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其药物组成:黄芪一两半,桂枝、甘草各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分温三服。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治: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本方病证因中焦气血阴阳俱虚,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本方温中健脾,补益气血,重在扶助正气,是甘温除热法的先河,是扶正以驱邪的范例。
陈老古方今用,加减化裁,因饴糖购买不便,用党参替换原方中饴糖,其中黄芪健脾益气、升阳固表,党参补脾益气,补血生津,两药合用,补气之力加强;桂枝温阳气,祛寒邪,白芍酸甘养营阴,缓肝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合用,补益阴阳气血之中,蕴含柔肝理脾,调和阴阳之意,共凑脾气健运、阴阳气血调和之效。
陈老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腹部烧灼感脾胃虚弱证,疗效确切,值得我们学习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