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美玲1 李明秀2
1.第一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
2.通讯作者: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汗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病症,患者往往查无病因而寻求中医中药治疗,多数医家临证治疗汗证时“见汗止汗”,喜用敛汗之品以收止汗之效,往往临床疗效不尽如人意。本文记录了陈学忠教授灵活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自汗的验案两则,以飨同仁。
关键词:陈学忠;汗证;桂枝加附子汤;潜阳封髓丹
陈学忠,男,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善用经方化裁治疗疑难杂症,现将陈师灵活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自汗验案两则总结如下,以飨同仁。
病案1:
患者王某,女,80岁。因“汗出恶风1月余”就诊。患者自诉1月余前外出避暑期间开始出现汗多、恶寒、恶风,周身疼痛不适等症状,1月以来病情迁延未愈,期间亦寻求中医治疗,前医多投以清暑利湿敛汗之品,久治罔效,患者遂于2019年07月11日于陈老门诊就诊,刻诊:神疲乏力,面色虚浮,汗多,汗出湿衣,畏寒,恶风,汗出后神疲乏力、畏寒、恶风更甚,伴头晕,项背僵直不舒,左肩关节疼痛,上举、后伸障碍,夜间因疼痛难以入睡,右膝关节久行后疼痛,纳差,口淡无味,入睡困难,夜尿4-5次/晚,大便2次/日,不成形,舌淡嫩苔白,左脉弦右脉沉迟。
根据患者症状结合舌脉四诊合参:
诊断:汗证(自汗)
辨证:太阳表虚、阳虚漏汗证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止汗
选方: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桂枝 15g 炒白芍 20g 生姜 12g 炙甘草 15g
大枣 30g 白附片 30g 葛根 100g 黄芪 30g
7付,免煎,水冲服。
2019年7月18日二诊:患者诉汗出明显减少,仍伴神疲乏力,微恶风寒,效不更方,原方基础上加用党参30g益气健脾,温补中焦,倍用白附片剂量加强温阳止汗之效,继服4剂。
2019年7月22日三诊:患者神疲乏力、汗出、微恶风寒诸症均明显好转,守方于前方基础上黄芪加量至50g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4剂后患者神疲乏力、汗出、畏寒、恶风诸症悉除,周身疼痛好转,后随访病情缓解未复发。
按:本案患者1月余前有明确的避暑贪凉病史,加之年老体虚又服用清利暑湿之品损耗阳气,阳虚无以固表,营阴外泄故见汗出、恶风;营卫不和,风寒客于太阳经输,故见明显项背僵直不舒、周身疼痛诸症。遵仲景之意“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法当以桂枝汤解肌和营卫,然患者除汗出、畏寒、恶风诸症外,还表现有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夜尿频多、大便不成形等明显的阳虚症状,考虑到患者年老体虚,阳气虚衰,汗出之证为明显的阳虚漏汗之证,与伤寒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相符,即“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故予桂枝加附子汤调和营卫,温阳止汗,且附子大辛大热,不仅可以补火助阳,温阳敛汗,还可以散寒止痛,缓解关节疼痛。陈老于桂枝加附子汤基础上加用葛根一味,取桂枝加葛根汤之意,“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重用葛根100g取其轻升解肌、生津舒筋之功。考虑到患者神疲乏力,头晕,口淡之兼证,陈老最后于方中加用黄芪一味益气以健脾,升阳以止(头)晕,固表以敛汗。方中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附子温阳兼散寒止痛,黄芪益气固表,葛根生津舒筋,缓解关节疼痛,全方共奏调和营卫,益气健脾,温阳止汗,散寒止痛之功效。全方贵在药味精简,九味药中兼具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葛根汤之意,全方无一味敛汗之品而获止汗之效,治愈患者久病之多汗。
病案2:
陈某,男,46岁,因“汗出伴头昏、失眠2周”就诊。自诉2周前晨起出现汗出、头昏、不寐、口干等症状,服用滋阴敛汗药物(具体不详)上述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患者遂于2019年12月13日于陈老门诊就诊,刻诊:面色虚浮,汗出,以晨起5.6点为甚,伴明显畏寒,四肢不温,头昏,近期睡眠轻浅,稍有动静即苏醒,醒后自觉口干明显,喜热饮,不伴口苦,小便清长,大便糙乱无臭。舌胖大有齿痕,色质淡红苔白,脉沉细。
根据患者症状结合舌脉四诊合参:
诊断:汗证(自汗)
辨证:虚阳浮越证
治法:清上温下,引火归元
选方:潜阳封髓丹加减
白附片60g先煎半小时 砂仁20g后下 龟板30g 黄柏30g
炙甘草15g 干姜30g 肉桂10g 龙骨30g
远志15g 石菖蒲30g
3剂,上方所有药物冷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后熬一小时,最后5分钟下砂仁,2日1剂,分温3服。
2019年12月20日二诊:患者诉畏寒、四肢不温、头昏症状明显改善,汗出较前有所减少,睡眠欠佳,故原方基础上白附片减量为30g,加用牡蛎30g潜阳兼以敛汗,浮小麦30g以止虚汗,首乌藤30g 酸枣仁15g以养心安神,更服3剂后患者汗出、头昏、不寐、口干诸症悉除,后随访病情缓解未复发。
按:本案患者汗出晨起五六点较为明显,加之又伴头昏、不寐、口干等不适极易误诊为阴虚火旺之证,然细询病史患者醒后亦有汗出,不寐但不心烦,口干但喜热饮,大便糙乱但无臭,且伴有明显的畏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脾肾阳虚之征,故辩证为虚阳浮越证,盖虚阳浮越,蒸津液以汗出,上扰心神则不寐,阳虚不能运化津液上呈于口故口干,阳虚不能制水,浊阴上泛故头昏,阳虚气化不利故小便清长,舌胖大有齿痕,色质淡红苔白,脉沉细亦为阳虚之征,非为阴虚之象。故予潜阳封髓丹清上温下,引火归元,方中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龟甲咸寒,滋阴潜阳;砂仁辛温,能驱中焦阴邪;黄柏苦寒坚阴,清浮游之相火,佐以甘草甘以补中焦以伏虚火[2]。干姜辛温,守而不走,助白附片温阳散寒,此乃遵伤寒四逆汤“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之意。复加肉桂,取其辛温纯阳、引火归元之功;龙骨取潜阳安神、收敛固涩之力,远志、石菖蒲取其宁心安神,化浊通窍之效。药味精简却并用温阳、潜阳二法,使得阳气归于本位则汗出自止。二诊患者阳虚之证明显好转,故白附片减量,辅以固表敛汗之品;患者仍睡眠欠佳故辅以首乌藤、酸枣仁之品加强养心安神之效。
讨论: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叶天士早在《临证指南医案·汗》中指出“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3]” 即自汗多阳虚,益气温阳之法方为正治之法,然何以温肾阳以补卫气?其皆源起于仲景“卫出下焦”理论[4],即“卫气作为阳气的一部分,根于下焦肾阳,由肾中阳气气化而生。”陈师认为外邪致病,卫阳首当其冲,一旦阳气受损则极易损及肾阳,故在临证治疗自汗病症时尤其注重固护肾阳。然固护肾阳亦要视自汗“阳虚不固”、“虚阳浮越”证之不同而选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卫表虚而自汗的病症宜予温阳之法,肾阳温则卫表固,卫表固则汗自止;而对于内在肾阳亏虚,虚阳浮越蒸津液而汗出的自汗之症则予潜阳之法,引火归原,阳气归于本位则汗出自止。至于遣方用药喻嘉言早在《医门法律·中寒门》中指出运用芪附汤、术附汤、参附汤等附子类方治疗自汗证,具体而言即为“其卫外之阳不固而自汗,则用芪附;其脾中之阳遏郁而自汗,则用术附;其肾中之阳浮游而自汗,则用参附。凡属阳虚自汗,不能舍三方为治耳……芪附可治虚风,术附可治寒湿,参附可壮元神,三者亦交相为用。[5]”喻嘉言三方虽有不同,但皆用附子,陈师自汗之方各异,亦不离附子。盖因附子大辛大热,禀纯阳之性, 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为补阳之专品[6]。《本草正义》谓附子能“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 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7]即附子不仅可外达皮毛,温卫表之阳以固表止汗;还可以内达下元,壮肾中之阳而温阳止汗。临证治疗自汗之症,需根据自汗病因之不同选取不同的药物配伍,以上述验案为例:验案一为太阳表虚,阳虚漏汗之证,故配伍走表之桂枝、葛根、黄芪之类;验案二为脾肾阳虚,虚阳浮越之证,故配伍温里潜阳之干姜、肉桂、龟甲之品。
综上所述,临证治疗自汗需谨守病机,准确辩证,随证治之,遣方用药需注重固护肾阳,选择附子类方时需据病位表里之不同灵活配伍不同的药物,切不可“见汗止汗”,汗出之因尚未明确前一味的收敛固涩只会引邪深入,闭门留寇而加重病情,吾辈宜诫之参之。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大学编著).伤寒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1-15
[2]唐步棋.郑钦安医书阐释[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80-81.
[3]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8(1):133
[4] 徐姗姗,叶俏波,郑丰杰.从“卫出下焦”探讨《伤寒论》对附子的运用[J].中医杂志,2012,53(10):817-819.
[5]清·喻嘉言著;韩飞等点校.《医门法律》[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94
[6]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151-153.
[7]冯世纶.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