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老师运用抗过敏汤治疗鼻鼽验案1则

日期:2020-02-23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370

肖柯1,陈学忠2

(1.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双流 610200;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介绍肖柯,女,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室双流区中医医院师承班学员,四川成都双流区610200,邮箱:16126305@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蒲某,女,54岁,以“反复鼻涕后流10余年,加重1月余”就诊。中医诊断:鼻鼽。辨证属阳虚感寒,肺脾不足。治以温阳散寒,补肺健脾。以抗过敏汤加味治之。

关键词:抗过敏汤;鼻鼽;医案

1.病案: 

蒲某,女,54岁,201912月12日初诊。

患者以反复鼻涕后流10余年,加重1月余”为主诉就诊。患者10多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自觉鼻涕后流,运动后明显,无喷嚏鼻塞不适。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诊为“过敏性鼻炎”。未正规治疗。5年前出现鼻干痛不适。在当地医院诊为“干燥性鼻炎”。自行网上购药具体不详,症状改善不明显。自诉家住西北,每次来成都后,鼻部症状改善。1月前患者不慎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痰多不适。经输液口服中药后咳嗽有改善。出现鼻涕后流明显,吐痰多,痰稠,晚上明显。怕冷,晚上睡觉汗出,眠可,纳可,小便可。大便两天一次,有不尽感。为求进一步中医治疗,来陈老处就诊。

刻下症:神一般,面色晦暗,舌体略胖舌质淡红白黄苔偏腻脉细沉 

查体:未查及。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鼻鼽(阳虚感寒,肺脾不足) 

治法:温阳散寒,补肺健脾

选方:抗过敏汤加味;

   用药:麻黄10g 白附片30g(先煎)细辛10g  桂枝15g  

         白芍15g  黄芪30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桔梗20g   白芷15g     当归12g   五味子12g

黄芩15g 

  3  1日1剂,水煎取汁300ml,3次饭后温服

2019年12月16日患者二诊:患者诉鼻涕后流,痰多症状改善,咳嗽稍减轻,伴咽干不适。自诉既往慢性咽炎病史。前方加西青果15g,干姜15g。3剂。

2019年12月19日患者三诊:患者诉咳嗽明显减轻,大便两天一次。舌体略胖舌质淡红白苔。前方去黄芩,加党参30g, 3剂。

2019年12月23日患者四诊:患者诉咳嗽明显改善,吐痰减少。原方减量桔梗至15g,西青果10g,余不变,3剂。

2019年12月26日患者五诊:患者诉鼻中无痰,吐痰进一步减少。闻及刺激性味道咳嗽。患者肺结节,乳房结节,希望一起调理治疗。原方加浙贝母20g,山慈菇20g,余不变,3剂。

2020年1月2日患者六诊:患者觉咽部有痰不适,舌尖痛,口苦,大便情况改善。手心汗出改善。舌体略胖舌质淡白苔脉细沉。原方减量白附片20g,西青果15g,干姜10g,重楼20g,玄参15g余不变,3剂。

患者于2020年1月回西北老家。2020年2月随访患者,自诉一直捡中药口服。鼻部症状未复发加重,吐痰症状明显改善。患者自诉拟口服中药三月后复查乳腺彩超及肺部CT,了解结节情况。

讨论:

中医称过敏性鼻炎为鼻鼽,主要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所致。以突发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该病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该患者虽无明显喷嚏鼻涕前流症状,但患者鼻涕后流,吐痰明显。虽症状不同,但同病异症。亦归于“鼻鼽”范畴。患者平素怕冷,考虑阳虚体质。此次发病前有受凉史,咳嗽咯痰不适。考虑患者为阳虚感寒。患者久病吐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久病多虚。必然夹有肺脾不足。患者大便不畅,考虑患者阳气亏虚,不能推动导致。综上患者辨病辨证属鼻鼽(阳虚感寒,肺脾不足) 。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原方治疗太少两感,阳虚外寒发热。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协附子温里,为佐药。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古人誉曰:“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亦有人称桂枝汤实则是调脾胃之祖方。

师父的经验方抗过敏汤,组成由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黄芪桂枝汤加桔梗、当归、五味子、白芷、党参组成。方中用麻黄辛温解表,附子辛热,温肾助阳;细辛归肺肾二经,气味芳香,性善走窜,通彻表里加白芷、当归辛香走窜,活血通窍,合桂枝通阳温经助附子温里;桂、芍相须为用,调和营卫,黄芪补气固表,桔梗宣利肺气载药上行;五味子敛肺、滋肾;党参炙甘草益气固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全方共凑温阳散寒,补肺健脾之功。患者一诊时咯痰粘稠,舌苔黄,考虑患者有寒象化热可能,加黄芩清热加以阻断。二诊患者有咽干,且既往慢性咽炎病史,故加用西青果、干姜,合为师父另一经验方慢咽汤治疗慢性咽炎。三诊时咳嗽明显改善。黄苔已去,去黄芩,加党参扶助正气。四诊患者咳嗽明显改善,故维持原方组成不变,仅药量上微调桔梗青果用量。五诊患者闻及刺激性气体咳嗽,仍考虑咽炎引起。故原方不变,巩固治疗。患者肺及乳腺结节,考虑痰瘀互结所致,加用浙贝母、山慈菇化痰散结。六诊患者诉咽部有痰,舌尖痛,口苦,大便情况改善。手心汗出改善。舌体略胖舌质淡白苔脉细沉。考虑患者虚热明显,调整白附片剂量为20g,干姜10g,西青果15g,加玄参15g利咽。因山慈菇缺药,改用重楼20g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