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31
作者:吴俊
摘要:甘露饮主治的证候集为胃中有热, 脾胃中有湿热两方面。
关键词:甘露饮 口臭 陈学忠
正文:
1.病案:
2019年12月4日初诊,患者杨某,男,73岁。因“口臭1月”就诊。
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臭,口苦,头晕、下肢水肿,踝部明显。纳食可,睡眠可,小便可,大便量多,3-4次/天,肛门频繁排气,舌质偏红、偏暗,苔黄腻,脉弦细。
诊断:口臭 阴虚夹湿
治法:滋阴清热,除湿热
方药:甘露饮加减
生地黄 15g 熟地黄 15g 茵 陈 30g 枇杷叶 15g
石 斛 30g 甘 草 15g 麦 冬 15g 天 冬 15g
酒黄芩 15g 炒枳壳 15g
中药4付,每天1付,水煎450ml,分3次饭后温服。
2019年12月16日复诊,患者就诊时明显闻及患者口臭减轻,在原方上加用茯苓 30g,砂仁 20g,盐黄柏 20g,予以清热利湿。
2.讨论
甘露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由枇杷叶、熟地黄、天门冬、枳壳、山茵陈、生地黄、麦门冬、石斛、甘草、黄芩组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六叙述甘露饮主治是:“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饥烦,不欲饮食;及目赤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黄疸,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闷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1]甘露饮临床上多用于口疮等治疗,但我们分析原文,可见甘露饮证治除口疮外,还用于牙宣、口臭、针眼、消渴、咽痛、黄疸等疾病的治疗。这些疾病病因多为胃火、湿热所致。药物功效:甘露饮方药组成为枇杷叶、熟地黄、天冬、枳壳、茵陈、生地黄、麦冬、石斛、甘草、黄芩。从药物功效上看, 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石斛养胃阴生津液,且生地、麦冬、石斛善于除胃热, 如《本草汇言》中麦门冬的功效为“(治)虚劳客热, 津液干少;或脾胃燥涸, 虚秘便难。”《本草求真》中石斛的功效为“入脾而除虚热。”[ 2] 生地黄既可养胃阴,除胃热,又可祛脾胃湿热, 金元时期的《药性赋》述生地“其用有四: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甘露饮中的生地黄便是用到了“泻脾土之湿热”这一功效。茵陈、黄芩清利脾胃湿热,枇杷叶、枳壳宣通脾胃气机。
此案患者老年男性,平素饮食不节,肥甘太过,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郁久而热。湿热郁久,阻于中焦,胃阴不足,虚火上蒸,上攻于口舌,故见口臭,湿热积于胃肠,故见大便热结,积于中焦,气机不利,故见肛门频排气。此案患者四诊合参后,辨证为“阴虚夹湿”遂予以甘露饮清胃热,养胃阴,兼顾利湿热,畅气机。养阴与利湿同用, 正如张璐在《张氏医通》云:“素禀湿热而挟阴虚者, 治以寻常湿热迥殊。若用风药胜湿, 虚火易于僭上;淡渗利水, 阴液易于脱亡;专于燥湿,必致真阴耗竭;纯用滋阴,反助痰湿上壅。务使润燥合宜,刚柔协济, 始克有赖” [3] 。
参考文献:
[1]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308.
[2]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36-337.
[3]张璐.张氏医通[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