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蓉1 陈学忠2
1、作者简介:赵桂蓉,女,大邑县晋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大邑师承班学员,四川大邑611330 E-mail:1214177581@qq.com
2、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抗过敏汤是陈老多年临床经验的自拟方,系麻黄附子细辛汤与桂枝汤合方加味而成。
关键词:抗过敏汤 陈学忠 汗疱疹
医案:羊XX,男,45岁,2019年9月27日首诊
主诉:因“左侧头面部间歇性电击样疼痛1月”就诊。
现病史:患者2月前受凉后出现流涕、打喷嚏症状。自行服用“康泰克”及“抗病毒颗粒”后症状稍好转。1个半月前,左侧头面部不明原因出现疼痛,咀嚼、洗脸、刷牙时疼痛加重,呈阵发性、电击样疼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口服“卡马西平”(每次2片,每天3次)后稍缓解。平素饮食尚可,大便稀溏,有粘液,但基本成形;睡眠极差,久久不能入睡,多梦易惊;冬季畏寒,易感冒。
刻诊:患者面色恍白,舌体略胖大,舌质淡红,薄白苔,脉细弱。
中医诊断:头痛
证型:营卫失调 风邪外袭
治发:祛风解表 调和营卫
方剂:柴桂各半汤加味
柴胡15g 桂枝 15g 白芍15g 党参30g
法半夏15g 黄芩15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石菖蒲30 g 首乌藤30g 川芎30g 桔梗15 g 僵蚕10g
龙骨 30g 牡蛎30g
加生姜3片, 4剂,煎水温服,每次100ml,每天3次;
二诊:2019年10月25日 患者诉头面部电击样疼痛稍缓解,患者补充病史诉2月前,双手无明显诱因出现红疹,边界不清,瘙痒剧烈,遇热加重。在皮肤科诊断为“汗疱疹”。使用“皮炎平”、“卤米松”软膏涂擦后消退,但很快又复发。追问病史患者诉4年前曾因感冒后出现过类似情况。既往慢性鼻炎病史。请求陈老帮其一并治疗。
中医诊断:蚂蚁窝
证型:阳气虚弱,湿邪浸淫
治法:温阳散寒,祛湿止痒
方剂:抗过敏汤加味
麻黄12g 细辛10g 醋五味子12g
党参30g 大枣30g 炙甘草12g 白芷30g
黄芪30 桂枝15g 白芍15g 附片60g(久煎)
地肤子30g 川芎15g 当归15g 蛇蜕30g
加生姜3片, 4剂,煎水温服,每次100ml,每天3次。
三诊:2019年11月01日, 患者复诊诉双手瘙痒、脱皮情况好转约六、七层。陈老在前方的基础上增加当归用量15g为20g,增强活血的功效,加全蝎6g增强祛风止痒的功效。
具体用药如下:
麻黄12g 细辛10g 醋五味子12g 党参30g
大枣30g 炙甘草12g 白芷30g 黄芪30
桂枝15g 白芍15g 附片90g(久煎) 蛇蜕30g
地肤子30g 川芎15g 当归20g 全蝎6g
加生姜3片, 4剂,煎水温服,每次100ml,每天3次。
四诊:2019年11月22日复诊.患者双手汗疱疹全部消退,无瘙痒、脱皮、皮肤泛红症状,三叉神经痛明显好转,面色恍白情况明显好转。病人甚是高兴,直感叹中医的神奇。陈老在前方基础上祛蛇蜕。
麻黄12g 细辛10g 醋五味子12g 党参30g
大枣30g 炙甘草12g 白芷30g 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15g 附片90g(久煎)
地肤子30g 川芎15g 当归20g 全蝎6g
加生姜3片, 4剂,煎水温服,每次100ml,每天3次。
2019年11月29日,患者未按时复诊,电话随访,双手汗疱疹无复发情况。
讨论:
汗疱疹又称出汗不良或出汗不良性湿疹,为掌跖部和指侧的一种复发性、瘙痒性水疱疹。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对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因子的反应,包括特应性、多汗、皮肤真菌病、对镍、铬、香脂、钴接触过敏、刺激性皮炎、情绪压力和气候改变。西医治疗治疗主要是控制瘙痒和水疱形成。外用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润肤剂也有辅助治疗作用。治疗时多口服抗组胺药物止痒,继发脓疱时口服或外用抗菌药物。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为一种发生在皮肤的湿疹样的超敏反应。精神因素、病灶感染、局部过敏(镍、铬金属等过敏)或刺激、过敏性体质和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可能与本病产生有关,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中医学认为,汗疱疹多是因为禀赋不足、情志失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并感受风、湿、热等外邪,郁于肌肤日久反复发作而形成的。
中医学认为肺主皮毛,具有宣发卫气、津液,通调水道的作用。通过这种作用达到滋养、温阳皮毛皮肤的功能.对皮肤的新陈代谢起重要的作用。当肺卫失调,皮肤新陈代谢产物不能随汗液排出体外,往往阻塞毛窍,而导致皮肤性疾病的产生.该医案中患者素体阳虚,肺卫不固,不能通调水道,不能化气行水,不能抵御外邪侵犯。故营卫失调外感后出现双手汗疱疹。陈老用釜底抽薪,温阳散寒的抗过敏汤取得较好疗效。
抗过敏方为陈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研究出来的自拟方,系麻黄细辛附子汤与桂枝汤合方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用以治疗阳虚感外寒的哮喘、鼻渊、风疹等。《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原方治疗太少两感,阳虚外寒发热。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为佐药。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桂枝汤同样出自《伤寒论》。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陈老合用两个经方,加入党参、黄芪扶正益气固表,白芍、五味子敛肺养阴。陈老对患者病情的准确把握,对中医的理论自信是我辈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