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娜: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大邑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 610000。
2. 陈学忠( 通讯作者)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大邑传承班指导老师、四川成都 610000
作者简介:李娜,女,大邑望县中医医院医生助理,1750586998@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方论:
乌梅丸治厥阴病的寒热错杂之证很好,调理肝胃不和,常用来治疗肝胃不和所致的呕吐、胃痛、下利。
乌梅丸又主久利。乌梅有酸敛的作用,又有附子、人参,所以久利不止,寒热错杂,脏腑冷暖,下焦不约,适合用乌梅丸。
不寐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不寐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失眠日久,可引起患者过度焦虑、紧张的精神症状。本人随导师陈学忠教授学习,老师把握厥阴病的症、机,并结合,灵活辨证,在此则医案治疗厥阴病时获得奇效,具体如下:
关键词: 乌梅丸 失眠 泄泻 陈学忠
正文:
1、病案:
患者,郑XX,男,57岁,2019年10月25日初诊。
主诉:失眠1年,大便稀溏4天。
现病史:患者以“失眠1年,大便稀溏4天”为主诉就诊,1年前患者因工作劳烦过度出现失眠,于凌晨2点到3点时醒来后不能入睡,患者因恐惧药物的依赖性及不良反应未服用药物治疗,4天前患者出现大便稀溏,并出现手足发凉、腰背部紧张疼痛的感觉,患者为求诊治,遂寻求陈老诊治。患者面白,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刻下症:眠差,大便稀溏,3-4次每日,手足发凉、腰背部紧张疼痛,小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既往史:无特殊。
诊断:不寐病 泄泻
证型:阴阳不交 气机失调
治法:调和阴阳,调畅气机
方药:乌梅丸加味
乌梅炭30g 细辛10g 桂枝15g 附片30g
干姜20g 党参30g 当归12g 酒黄连10g
盐黄柏15g 茯苓30g 茯神木30g 炒白术15g
炙甘草15g
4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500ml
二诊:2019年11月1日,患者大喜,诉药后睡眠较前明显改善,睡眠时间延长,早上5点到6点之间醒来,大便已经成型,手足发凉的感觉减轻,腰背部疼痛较前改善。患者舌淡,苔白,脉弦滑。效不更方,继服前方4剂巩固疗效。1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失眠未复发,余诸症愈。
2、讨论: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之厥阴病篇。主治蛔厥及久痢等。方中由乌梅、细辛、桂枝、附子、人参、当归、黄柏、黄连、干姜、川椒十味药组成。方有“异类相使”之功。以辛热、寒苦之药杂合并用,辛、甘、苦、酸合于一炉,故有升降之效,适合于厥阴病的治疗。尤在泾云:“……若以寒之逆,则寒下转中,或仅投温剂,则必格拒而不入,故以黄连之苦,以通寒格,参姜之温,以复正气而逐阴也。”本案用乌梅汤,平寒热而有升降气机之妙,全方温中清上,使气机畅达,气温调和,为寒热并用, 酸甘苦辛复法, 共奏调和阴阳,调畅气机功效。
1.从木乘土理论看待乌梅丸。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土位之下, 风气承之” , 这是木和土的承制关系。正常时, 土木合德, 土靠木之疏泄, 始能运化水谷精微; 木亦赖土之资培,以遂其生生之化。木乘土是木土关系之变, 致变之因有二: 一为木亢, 一为土虚。以木言“实则从化, 虚则不从化。”以土言“虚则受邪, 实则不受邪。”故木旺土虚是木乘土的机理。木乘土有木乘脾土、木乘胃土的不同, 木乘脾土常见病证为泄泻; 木乘胃土则多胃脘痛,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 ……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陈老认为该患者失眠是因厥阴之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血为阴,故体为阴;主输泄,内寄相火,性喜条达,为风木之脏,故功用为阳。风木之脏,居水火之中,水为木之母,火为木之子,肝木生于肾水而孕心火,协助肾水上济心火。患者由于烦劳过度影响肝主疏泄功能,则不能协水上济于火,使水火不得相济,肾水不能温,阴阳之气不得顺接。故出现失眠、手足发凉之症。肾水寒不能温煦脾土,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医宗必读·痰饮》言:“脾失健运,水湿内生”,患者出现泄泻、大便不成形的症状。乌梅丸用来治疗厥阴病失眠症,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诸药配伍,并行不悖,燮理厥阴、阴阳、寒热、虚实,失眠自愈。加强调畅气机之功,增强脾胃升降之功,助其运化水谷,则脾胃诸症自愈。此方疗效颇为显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老师灵活辨证,巧用经方,最终帮患者解除病痛,今总结此医案以供大家参考,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指出。
参考文献: 1:《黄帝内径》
2: 《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