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老师运用苓桂术甘汤合干姜甘草汤治疗饮病一则

日期:2019-12-08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2075

龚洁1,陈学忠2

1. 住院医师,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500

2.主任中医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患者以“肠鸣、腹泻1+月”就诊,中医诊断:饮病,证为中阳不足 水饮内停,治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以苓桂术甘汤合干姜甘草汤治之。

关键词: 苓桂术甘汤  干姜甘草汤    饮病

病案:

患者尹某,女,51岁,1+月前饮食不洁后出现腹中肠鸣,辘辘有声,大便平均5-6/日,稀溏,甚则完谷不化,腹胀,偶见腹部隐痛,小便可,食纳欠佳,睡眠正常,余无不适。患者于院外经多位医生诊治,予口服中西药治疗,效果均不佳,2019.11.13日辗转于陈老处求诊。

症见:肠中辘辘有声,大便5-6/日,质稀不成形,腹胀,偶见腹部隐痛,食纳欠佳。舌淡,略胖大,浅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饮病

证:中阳不足 水饮内停

治法:温阳化饮 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干姜甘草汤

桂枝30g       茯苓30g    干姜30g    白术30g

炙甘草15g

患者服药一剂后症状大减,腹中肠鸣消失,腹胀好转,大便次数减少至2-3/日,继续服药三剂后诸症皆瘥。患者喜不自禁,携夫至陈老处诊治顽固性皮肤瘙痒。

讨论:

1、本病当属中医“饮病”范畴,饮者,水也,泛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随处留积,而成疾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胜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患者以“肠鸣、腹泻”为主要症状,故当属饮停肠胃,属狭义“痰饮”范畴。

2、《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为后天之本,三脏之中,脾对于水液代谢的调节尤为重要。患者中阳素虚,饮食不洁更伤脾阳,脾阳虚衰,水湿不化,停聚胃肠,故见肠鸣辘辘;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见食少、腹胀,大便次数增多、稀溏、甚至完谷不化;阳虚失运,寒从内生,寒凝气滞,则见腹部隐痛;水饮内停,阳气被遏,故舌淡胖,见齿印,脉细弱。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苓桂术甘汤主之”,故方选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水,合干姜甘草汤以增强温中复阳之力。

3、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辛温通阳,两药共用通阳化气,渗利水湿,使饮邪下排;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补脾益气,助苓桂治在中焦,促脾运转,培土制水;更加干姜温中复阳,桂枝甘草相配,干姜甘草相配,辛甘化阳,中阳得复,阴翳得退,诸药合用,正合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

 4、本案辨证中,我辈常辨证为湿滞脾胃或脾虚湿盛,常投以平胃散、参苓白术散等,

虽有一定效果,但难获奇效。湿滞脾胃、脾虚湿盛与脾虚饮停均可见大便不成形、脘腹胀满,不思饮食,但前两者多见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而该患者除大便不成形、腹胀、食少外,以“肠鸣”为突出症见,结合《金匮要略》中有关痰饮的条文及患者舌脉,陈老辨证为中阳不足、水饮内停,为本虚标实之证,而我辈多选用平胃散,治其标未治其本,选用参苓白术散,益其气未助其阳,故疗效甚微。陈老投以“苓桂术甘汤合干姜甘草汤”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水,寥寥五味药,标本兼治,故显奇效陈老对经方的娴熟应用,对病症的精准把握,当属我辈学习典范。